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
通讯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
邮政编码:100732 |
个人简历: |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工作简历: |
1983-1985年:河南银行学校任教 1988-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09至今: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 |
学历和学位: |
1979-1983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5-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6年: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系进修 |
主要研究领域: |
国际贸易、企业理论 |
主要研究成果: |
科研工作简介
第一阶段(1992年之前):主要从事跨国公司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论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选择》一文199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第二阶段(1990--1993年):主要从事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理论的研究,主要成果为《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一项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是国内研究新凯恩斯经济学的第一部专著,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优秀成果奖。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理性假说面临的挑战”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三阶段(1993--1999年):主要从事企业理论和各国企业制度比较研究,独立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信誉、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日本企业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1999年版。该书是国内最早研究企业信誉理论的专著)。“入世与企业信誉”2
002年获“第八届全国工商系统好新闻、好文章、好作品”一等奖。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从事国际经济规则、WTO、区域经济合作等世界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其中,“国际经济规则与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此文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在2001-2003年期间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WTO与世界经济新秩序”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获奖情况
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
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7-92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奖:
200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二届会长奖:
2002年:第八届“全国工商系统好新闻、好文章、好作品”;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003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三届会长奖:
论文类
(2006)“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06.2
(2006)“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求是》06.2
(2005)“2004-05年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05.3
(2005)“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国际经济评论》05.5
(2005)“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霸权”,《世界经济与政治》05.10
(2005)“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拉丁美洲研究》05.2
(2004)“2003-0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004)“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求是》,2004年第7期
(2003)“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2003)“美国经济的前景”,《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
(2002)“全球化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载《世界经济》,第4期;
(200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载《中国评论》(香港),第2期;
(2001)“不对称信息与市场缺陷”,载《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2001)“入世与中国企业信誉”,载《经济管理》第5期; (2001)“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世界经济与中国》2002年第1期; (2000)“国际经济规则与企业竞争方式的变化”,载《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1999) “美国企业的并购与泡沫经济”,载《国际经济评论》,第3期; (1998)“上市公司应该付出什么?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载《国际经济评论》,第4期; (1997)“欧洲高失业的持久化”,《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期; (1997)“美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面临的难题”,《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 (1995)“美日德企业融资模式比较”,《世界经济》,第5期; (1994)“人类心理法则与经济行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 (1994)“储蓄理论的困惑”,《世界经济与政治》,第7期 (1993)“及时体系:企业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载《经济学动态》,第7期 (1993)“经济学中的公正分析”,载《经济学动态》,第8期 (1992)“产品市场上价格刚性的微观基础”,载《经济评论》,第4期 (1992)“跨国公司出口基地型投资的发展趋势”,载《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1992)“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引进”,载《亚太经济》,第3期 (1992)“新凯恩斯经济学论产品价格刚性”,载《经济文献信息》,第4期 (1991)“理性假说的放松及其意义”,载《世界经济》,第9期 (1991)“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善及其意义”,载《经济学动态》,第11期 (1991)“微电子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国际转移”,载《世界经济研究》,第6期 (1990)“论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部门选择”,载《国际贸易问题》,第1期 (1990)“跨国公司的海外研究与开发”,载《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1990)“巴西的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载《管理世界》,第6期 (1990)“内部者-外部者理论述评”,载《经济学动态》,第10期 (1990)“日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比较”,《世界经济研究》,第12期 (1990)“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说面临的挑战”,载《经济文献信息》,第5-6期
专著类 (2005)(主编)《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主编)《2004-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3)(主编)《2003-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主编)《2002-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社科文献出版社。 (1999)《企业信誉、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日本企业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4)《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一项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