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简介
    
李海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专家新论
专家视点
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100836
个人简历
1963年11月生,山东潍坊人
198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期间:1994年1月—12月在河北省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任主任助理
1999年4月—7月借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学博士后
工作简历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和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国家战略研究咨询专家、国家软科学专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常务理事等,兼任吉林大学、郑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兼任太原市党政领导科技顾问、烟台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长期以来,实行研究、咨询、讲学、编辑“四位一体”发展。即:“写字”(研究),“说字”(讲学),“改字”(编辑)和“造字”(咨询)。以“玩字”为生涯,围绕着“字”,研究如何把“字”变成财富。2002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学历和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期间: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

一、研究和咨询
1.研究咨询简况
专业领域:产业经济;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和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整套与时俱进的观点、思想和思想体系。
微观领域,其新企业观、新产品观、新战略观、新辩证观、新文化观、新财富观、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企业无边界说、客户价值理论、利润转移规律;宏观领域,其新发展观、新流通观、新凡是观、新公有观(私营企业姓公)、新开放观、新安全观、“三大法则”、“四个代表”、西部开发10大观点评析、中国入世10大冲击比较、制造业的12大发展趋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独立完成《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要点》等3个报告;主持完成海关总署、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10多项;作为骨干,参与完成中财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重大课题10多项;执笔完成沈阳、成都、太原、襄樊、顺义、肇庆、南川、乐平、苏州等地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规划研究10多项;调研完成中化进出口、北京综合投资、江苏远东、旭日升、格兰仕、中纺机、亘元药业、黄海橡胶等企业咨询报告10多项。
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400余篇,专著2部,合作专著10多部,主编3部,获奖论文10余篇,发表文字400万字。论文发表载体多为中央级报刊,诸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国防报》、《北京日报》等。主要代表作有:
(1)《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论无边界企业》,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3)《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4)《十大关系新论——基于企业经济的视角》,研究报告,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6期,2004年6月。
(5)《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6)《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7)《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8)《现代企业家:玩什么?怎么玩?》,研究报告,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1期,2003年1月。
(9)《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10)《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11)《资本经营与企业兼并》,论文,载郑海航、李海舰、吴冬梅主编《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8月。
(12)《新国家经济安全观》,论文,载吴家骏、李海舰主编《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与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
(13)《跨国公司是全球四个代表》,论文,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期,2002年1月。
(1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效的衡量基准探索》,论文,载王洛林主编《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15)《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7月。
(16)《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关系》,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代表成果评价
(1)《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国际投融资战略问题研究》,项目成员兼分报告执笔。由成思危任主任、魏礼群任副主任组成的国家软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课题提出的有些观点思路及政策建议为起草“十五大”报告,为制订中发(1998)3号文件和中发(1998)6号文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引用了本课题的部分观点及建议(摘自《评审意见》)。
(2)《进出口企业通关风险分析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该课题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天津、石家庄、上海、拱北、九龙和黄埔6个海关2452家企业近30万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适用全国海关对企业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通过选择苏州、南通和厦门海关实地验证,其结果与各地海关对企业的实际分类情况基本相符,总体准确率达80%。海关总署稽查司认为,企业风险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多维指标体系中评估企业信誉度的科学判别问题。时任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批示:“此项研究成果很大,意义深远,现代海关制度其他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一并通过《海关要情》第130期(1996年9月27日)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
(3)《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作为优秀学术理论著作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认为,“本书为建立‘开放结构学’这门学科打好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总编辑金碚认为,“本书对促进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书中部分观点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刊载。
(4)《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实施研究》,项目成员兼分课题主持人。该项研究成果在东联公司、中信公司付诸应用并加以丰富完善,它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3.主要获奖情况
(1)《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2月。
(2)《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2年10月。
(3)《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1年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1年11月。
(4)《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997年6月。
(5)《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作者之一),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2年9月。
(6)《工业增长质量研究》(作者之一),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0年10月。
(7)《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对策和出路》(作者之一),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9年7月。
(8)《顺义县“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策划与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12月
(9)《严重亏损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原因分析》(作者之一),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首届优秀研究报告奖,1998年2月。
(10)《中国经济特区体制创新思路研究》,中国经济特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95年7月。
(11)《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作者之一),该书被经济日报社评为1994年全国十佳经济读物,1995年3月。
(12)《沿海开发城市的技术经济发展预测》(作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9年12月。

二、讲学和编辑
1.讲学
自1995年以来,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继续教育学院MBA核心课程主讲教授。前期主要讲授《工业经济学》,后期主要讲授《战略管理》。
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授课,如硕士、博士研究生;二是全国高校MBA讲座(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州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等;三是全国企业MBA培训,如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潞安矿业,山西焦化、青岛黄海橡胶,以及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太原、郑州、广州、青岛、石家庄、鞍山、攀枝花等地有关部门组织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培训;四是国际学术交流,如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瑞典、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访学,中国北京国际科博会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演讲专家。在MBA、DBA(工商管理博士)讲学中,提出IAP范式,即理念—行为—绩效。
目前,指导在职硕士研究生多名,已毕业DBA 4名,在职DBA 5名,博士研究生3名。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先做人,后做事;既要做好人,更要做能人。作为好人,能够合作;作为能人,能够善事。主张多看、多写、多思、多走,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作为管理学者、经济学者,不仅要讲真话、讲实话、讲直话,而且要真话真讲、实话实讲、直话直讲。
2.编辑
1995年3月任《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1998年1月主持《中国工业经济》杂志日常工作,历任副主编、副社长,编辑部主任、社长。
根据所领导把《中国工业经济》在本领域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品学术刊物的指示,为提高刊物质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具体工作。一是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办刊宗旨:一切为了“两个上帝”(作者、读者)。二是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论文取向:前沿性、原创性、实用性。即选题要有前沿性,突出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要有原创性,突出新理念、新视角、新架构和新观点;结论要有实用性。三是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编辑模式:编者走进作者,作者走进编者。四是提出《中国工业经济》的运作思路:①按照“顶天立地”的理念办期刊。“顶天立地”,即在理论上要做到“顶天”,在实践上要做到“立地”。②按照国际惯例的范式办期刊。规范刊物版式,按照国际惯例要求一步到位;提倡名人名作,树立精品栏目,打排炮式,集中轰炸。③按照企业运行的规则办期刊。搞责任制,即内部市场化,实行指标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提出一般编辑的“平台”是“四能”,即能编辑、能经营、能搭架子、能写文章;主张人人都是老板,人人都是总编。

三、主要学术思想
(一)微观领域主要学术思想
1.新企业观
(1)关于重新认识企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一个“把思想变成财富的组织”,其实质是思想变物质,“无中生有”。具体包括:①企业是一个契约型组织;②企业是一个市场型组织;③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④企业是一个宗教型组织;⑤企业是一个无边界组织;⑥企业是一个虚拟型组织;⑦企业是一个网络型组织;⑧企业是一个全球化组织;⑨企业是一个扁平化组织;⑩企业是一个双模块化组织;⑾企业是一个系统性组织;⑿企业是一个体系型组织。
(2)关于企业核心能力问题。核心能力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核心能力既在企业内部,更在企业外部。所谓核心能力的隐性,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其财务报表以外,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在会计中无从体现;所谓核心能力的外部化,是指企业核心能力所依赖的一切外部因素,如产业景气、战略群组,等等。核心能力可有下列学派:制度学派、资源学派、技术学派、知识学派、学习学派、创新学派、文化学派、理念学派、整合学派、标准学派、体系学派,以及人力资本学派、无形资产学派,等等。尽管核心能力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实到虚、从硬到软、从无形到有形、从显形到隐性、从内到外、从物到人。
(3)关于企业经营10大最新转向。①从玩实的转向玩虚的;②从玩慢的转向玩快的;③从玩硬的转向玩软的;④从玩有形的转向玩无形的;⑤从玩显形的转向玩隐性的;⑥从玩躯体转向玩脑袋;⑦从玩内部转向玩外部;⑧从玩竞争转向玩合作;⑨从玩实力转向玩规则;⑩从玩物转向玩人。
(4)关于企业理论五次重大突破。传统理论认为,只有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然而,实践正在改写理论。不仅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企业的经营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的生产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不仅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而且也要让消费者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四次重大突破;
把社会责任引入企业竞争战略以后,不仅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非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五次重大突破。
2.新产品观
首次提出产品三境界的思想。①产品就是产品。经典理论认为,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外延产
品。②产品不是产品。包括:产品是专利,产品是技术,产品是标准,产品是制度安排,产品是盈利模式,产品是总体解决方案,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产品是企业,产品是网络,产品是能力,产品是模块;产品是信息,产品是概念、产品是思想、产品是文化;产品是快乐,产品是过程,产品是服务,产品是体验。③产品还是产品。产品,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总之,产品是一个双模块结构。没有灵魂的东西和有灵魂的人类是无法沟通的。为此,要给产品注入“灵魂”,即把一个物质的东西转换成一个具有精神含量的东西,“把死的说成活的”。过去:大物质,小精神;现在:大精神,小物质。
3.新战略观
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过剩化背景下重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包括: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深度化经济;模块化经济;两重化经济;服务化经济;资本化经济;制度化经济;学习化经济;虚拟化经济;簇群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时间化经济;主流化经济;飞地化经济;零度化经济;总部化经济;一体化经济。
4.新辩证观
基于企业经济的视角,传统哲学上的若干命题已经发生重大革命。①就物质和思想的关系而言,过去物质决定思想(意识),现在思想决定物质(把思想变物质);②就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而言,过去对立高于统一,现在统一高于对立(利用私发展公);③就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而言,过去内因决定外因,现在外部决定内部(外部社会需求决定内部企业功能,外部市场规则决定内部企业规则,外部市场理念决定内部企业理念。客户利益至上,资源来自外部,利润来自外部。④就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而言,过去先量变后质变,现在先质变后量变;⑤就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言,以时间消灭空间,以空间消灭时间,时间和空间之间可以相互转换;⑥就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而言,从绝对游戏规则转向相对游戏规则,相对是绝对的;⑦就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而言,现在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结果重于过程;⑧就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言,过去少数服从多数,现在多数服从少数;⑨就分工和融合的关系而言,过去分工创造价值,现在融合创造价值;⑩就搬山和搬家的关系而言,过去搬山而非搬家,现在搬家而非搬山。
5.新文化观
企业文化是社会的核心文化、先进文化和领航文化。不同产业,企业文化不同;不同区域,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业务(生产经营、资本经营、虚拟经营),企业文化不同;不同业主,企业文化不同。从金钱统治企业到文化统治企业,这是大势所趋。而且,企业文化呈现10大最新走向。
①从以行政运行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转向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的企业文化。②从以有形资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转向以无形资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③从工业经济的企业文化转向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④从竞争型的企业文化转向竞合型的企业文化。⑤从集团企业文化转向集群企业文化。⑥从实体企业文化转向虚拟企业文化。⑦从非体验经济的企业文化转向体验经济的企业文化。⑧从封闭型的企业文化转向开放型的企业文化。⑨从民族化的企业文化转向国际化的企业文化。⑩从企业文化转向文化企业。
6.新财富观
财富是思想的物化。获取利润可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辛苦但不赚钱;第二种境界,越是辛苦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辛苦;第三种境界,越是清闲赚钱越多,赚钱越多越是清闲。为此,可有四种收入情形:一次劳动一次收入,一次劳动多次收入,一次劳动终生收入,一次劳动多代收入。这样,必须完成从“提桶”到“修筑管道”的转变。即:从一份辛苦一份收获转向一份辛苦十分收获、百份收获、千份收获,甚至万份收获。为此,实践“四让理论”:让能人为你工作,让资本为你工作,让制度为你工作,让体系为你工作。要么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把这个体系无限次的重复使用。体系,体系,还是体系;有了体系,复制,复制,再复制。要么融入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一个是融入更大的体系之中,一个是融入更多的体系之中。在体系和事务之间可有四种组合:①旧体系,旧事务;②旧体系,新事务;③新体系,旧事务;④新体系,新事务。这里,发明一种新体系,用新体系去做旧事务,这是一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组合。利润来自体系。
7.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
过去,产业就是产业;现在,行业成为产业(例如,机械产业),产品成为产业(例如,汽车产业),部件成为产业(例如,轮胎产业)。这还不够,一个区段成为一个产业(例如,研发、制造、营销、营运产业),甚至一个区段中的某个环节成为一个产业。过去,这些区段或环节由一个独立法人运作,现在则由不同法人独立运作。
就企业而言,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可分为四个区段:一是研究开发,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这里,生产制造是“躯体产业”,研究开发、展览营销和营运管理则是“脑袋产业”。今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实行脑体分离经营,即只做“脑袋”,不做“躯体”。不仅如此,躯体产业再分离,形成组装、一般部件制造和核心部件制造三个产业;脑袋产业再分离,一类是做研究开发或展览营销的“小脑袋产业”,一类是做营运管理的“大脑袋产业”,即只做“大脑袋”,不做“小脑袋”。所谓“大脑袋企业”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链主企业、网主企业,即系统集成商。从全球看,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国内看,脑袋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躯体产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从城市看,脑袋产业向特大城市转移,躯体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
8.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
在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上,过去,企业就是企业,市场就是市场,二者分离,是替代性关系;现在,市场进入企业,企业进入市场,二者融合,是一体化关系。因此,当代经济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即企业中有市场,市场中有企业;企业也是一种市场,而市场也是一种企业。其政策涵义是:①把企业做成市场。在经营层次上引入市场机制替代科层机制,在战略层次上利用模块协调替代行政协调;而且,内部市场化的程度决定了企业发展活力的大小。②把市场做成企业。在管理层次上引入科层机制替代市场机制;而且,内部企业化的程度决定了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
9.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
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上,过去,全部经济学的实质在于如何促进自由竞争。这是因为,竞争才有竞争力,但结果是“你死我活”。现在,全部经济学的实质在于如何推进合作垄断。这是因为,垄断才有竞争力,其结果是“全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大趋势下,边际收益递增、网络的外部性、赢者统吃原理、范围经济效应起着主导作用,导致现代垄断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有利于避免社会福利损失,有利于促进企业有效竞争,从而使传统垄断的诸多缺陷在新时代得到克服和解决。利润来自垄断,垄断是市场对竞争成功者的一种奖赏。
当然,竞争仍然存在。但是,竞争越来越多地打上了“垄断烙印”。一是从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即这一垄断市场体系和另一垄断市场体系之间的竞争。二是从“优中劣”竞争转向“入围”的竞争,即垄断优势核心能力是“入围”的竞争的资本。三是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异质化竞争,而垄断某一核心能力是异质化竞争的实质。四是从竞争走向竞合,而竞合状态的实现则意味着形成了新的市场垄断。
10.企业无边界说
企业是有边界的;企业边界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企业既有边界又无边界;企业是无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可以无穷的大。过去是有形资产决定企业边界,现在则是无形资产决定企业边界;过去是边际效应决定企业边界,现在则是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边界。从管理学上讲,由于无形资产、核心能力可以无限次地重复使用,因此,任何企业都可以成为无边界企业,即有实体的无边界企业和无实体的无边界企业两种基本形式。具体包括:价值模块型企业、价值链条型企业、价值体系型企业和价值网络型企业四种具体型态。从经济学上讲,基于软部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运作体系,由于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作用增强,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或者,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收益不变甚至增加,即只要存在正的边际收益,企业的边界就趋于无穷。企业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时代。
11.客户价值理论
提出与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价值来源理论,即从劳动价值理论到资本价值理论,最终到客户价值理论。①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②资本价值理论。不仅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资本也创造价值。即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死劳动也创造价值。在企业家看来,一切都是资本,一切都能创造价值。诸如:有形资本创造价值、无形资本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生态资本创造价值、知识资本创造价值;思路创造价值、关系创造价值、政策创造价值、自然创造价值、环境创造价值、空间创造价值、时间创造价值、平台创造价值、技术创造价值、制度创造价值;等等。根据资本价值论的思想,雇主对雇员的“剥削”关系可有如下四种情形:有剥削论,剥削有功论,无剥削论,逆剥削论(雇员剥削雇主)。③客户价值理论。与传统认识利润来自企业劳动不同,现代企业利润来自市场认可。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认可就有价值,客户不认可就没有价值。客户购买得多,价值就高;客户购买得少,价值就低。过去,价值创造是最重要的;现在,价值实现是最重要的。而价值能否实现、实现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客户认可。因此,企业必须首先做对,然后才是做好、做大。第一次就做对,每一次都做对,这是企业获取利润的秘密所在。
12.利润转移规律
利润区并不总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它会四处走动。需求在哪里,利润就在哪里;找到需求,就找到了利润。利润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变动大体遵循如下规律:①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②从产品的销售环节转向消费环节;③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制造)分别转向上游环节(研发、融资)和下游环节(营运、服务);④从产品的内在环节转向外围环节;⑤从产品的实体环节转向虚拟环节。鉴此,企业必须:①从价值创造理论转向价值实现理论;②从生产创造价值理论转向消费创造价值理论;③从同质化创造利润理论转向异质化创造利润理论,④从产品价值理论转向环境价值理论;⑤从静态价值理论转向动态价值理论。
(二)宏观领域主要学术思想
1.新发展观
从国家层面看,提出中国应树立以国际惯例为主流的发展思想。即妥善处理“中国特色”与
“国际惯例”的关系,突出强调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开放,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具体包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国有经济为主体转向非国有经济为主体;从按劳分配转向按生产要素分配;从长期短缺转向相对过剩;从以模仿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以创新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硬资源为主体的经济体系转向以软资源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从物质经济转向精神经济;从一国发展转向全球发展;从中国特色走向国际惯例。
从企业层面看,提出从旧企业到新企业的若干转变:由“两权分离”转向“两权合一”;从整合内部资源转向整合外部资源;从实体企业管理转向虚拟企业管理;从明晰内部性物质资本产权转向共享外部性知识资本产权;从脑体合一经营转向脑体分离经营;从分工创造价值转向融合创造价值;从竞争才有竞争力转向垄断才有竞争力;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一个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从生产决定流通转向流通决定生产;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创造供给;从产业独立发展转向产业融合发展;从一元价值论转向多元价值论;从经济型组织转向学习型经济;从别人打倒自己转向自己打倒自己;从厂商主导模式转向客户主导模式。
2.新流通观
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围绕着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流通企业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企业,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过去,只有大生产,才有大流通;现在则倒过来了,只有大流通,才有大生产。惟有抓住流通融合这个核心环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才能“纲举目张”,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因此,适应国民经济从“生产中心论”到“流通中心论”的转变,适应流通产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未端产业”升位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产业”的变化,应以流通产业为主线重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
3.新凡是观
①凡是从假定利己出发的最终都利他了;凡是从假定利他出发的最终都利己了。②凡是国有经济比例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就慢、社会稳定程度就差;凡是非国有经济比例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就快、社会稳定程度就好。③凡是国有股比重高的企业,其经济效率就低;凡是国有股比重低的企业,其经济效率就高。④凡是费力的都不挣钱,凡是挣钱的都不费力。⑤凡是在美国成名者,就是全球成名;凡是在北京成名者,就是全国成名。⑥凡是与欧美、世界主流对接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快;凡是与亚非拉小朋友、原苏联东欧对接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就慢。⑦凡是国家保护的部门和产业,其发展就慢、国际竞争力也弱;凡是开放竞争的部门和产业,其发展就快、国际竞争力也强。⑧凡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就高,人民就富;凡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就低,人民就穷。⑨凡是生产力先进的地区,其生产关系也先进;凡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精神文明也高度发达。⑩凡是多元的,都是优的;凡是一元的,都是劣的。
4.新公有观(私营企业姓公)
就社会而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有一种,就是税收。公有制实现的重点领域应在社会财富的终端管理上,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把80%以上的社会财富“公有”到政府手里,保证政府有充裕的钱用于国防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才是真正的公有制。就企业而言,公有制的判断标准要从起始环节(产权安排)转向终端环节(财富分配),即“财富的创造从私有开始,财富的享用以公有结束”,否则难逃“从公有开始、以私有告终”的怪圈。据此,首次提出“私营企业姓公”的理论主张,认为私营企业其产品、就业、税收、利润(绝大部分再投资于企业,少量用于个人消费,可以全面扩大内需)等具有完全社会化的性质 。与公有企业具有“内公外私”的属性相对应,私营企业则具有“内私外公”的属性。因此,不论生产资料属性如何,如果以终端环节为判断标准,所有(法人)企业全部姓公。
5.新开放观
首次提出“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由倾斜式开放转向平衡式开放”的政策主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在客体、国别、地区、层次、产业及流向上都具有倾斜性的特征,今后应当引导倾斜式开放向平衡式开放转型,即开放客体结构均衡、开放国别结构均衡、开放地区结构均衡、开放层次结构均衡、开放产业结构均衡和开放流向结构均衡,一并实行“点线面体”总体开放战略。进而提出,经济开放与非经济开放是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非经济开放严重滞后经济开放,以至于深化经济开放遇到了来自非经济开放滞后的制约。扩大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开放,可以导致新的意识形态革命,引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大飞跃,可使经济开放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6.新安全观
首次提出“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没安全”等10大国家经济安全新理念。具体包括:①树立“大开放,大安全”的安全观;②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安全观;③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更安全”的安全观;④对立“打工才有竞争力,打工也有控制力”的安全观;⑤树立“从民族经济转向全球经济”的安全观;⑥树立“规制控制比股权控制更重要、更有效”的安全观;⑦树立“走出去比引进来更安全”的安全观;⑧树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安全观;⑨树立“国家在变小,企业在变大”的安全观;⑩树立“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安全观。
7.“三大法则”
根据“三大假定”:①假定人是有欲望的,包括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不仅决定着人的欲望性质、内容、程度,而且同时规范着人的欲望实现方式;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利益并非是单一的;任何一项政策、体制乃至制度,它要获得实践中的成功,必须符合“三大法则”。这就是:①人性法则;②自然法则;③市场法则。根据“三大法则”,可有四种制度安排:①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②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③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④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根据“三大法则”,一种制度设计,它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来关心他人利益”、“利用私来发展公”,而不是相反。
8.“四个代表”
首次提出“跨国公司是全球四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已经转向技术、管理、机制和理念瓶颈,亦即“技术缺口”、“管理缺口”、“机制缺口”和“理念缺口”。而名列世界500强或处于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它们:一是全球先进技术代表,二是全球先进管理代表,三是全球先进机制代表,四是全球先进理念代表,亦即“四个代表”。主张用“四个代表”来弥补“四个缺口”,实行“与跨国公司捆绑在一起发展”的战略。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对跨国公司在理论上的最高认识。
9.西部开发10大观点评析
具体包括:①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开放”;②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创新”;③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投资”;④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跨越”;⑤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跃进”;⑥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破坏”;⑦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开花”;⑧西部大开发是一张“大画饼”;⑨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转移”;⑩西部大开发是一次“大洗牌”。
10.中国“入世”10大冲击比较
“入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其“绝对冲击”无法计算,但是“相对冲击”可以比较。具体包括:①“概念性”冲击大于“实质性”冲击;②由投资造成的冲击大于由贸易带来的冲击;③对第一产业的冲击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冲击;④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冲击;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大于对传统产业的冲击;⑥失业扩大,就业更加扩大,但结构性失业严重;⑦对政府的冲击大于对企业的冲击;⑧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大于对非国有企业的冲击;⑨体制冲击大于产业冲击(理念冲击大于经济冲击、无形冲击大于有形冲击);⑩政治冲击大于经济冲击。
11.制造业的12大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制造产业范式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命。具体包括: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制造业的集中化发展;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业的高级化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制造业的网络化发展;制造业的虚拟化发展;制造业的模块化发展;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
在制造业的发展上,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专;要想做大,首先做精;要想做大,首先做强。现代企业竞争已演变为一个价值链和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一个价值网络和另一个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一个体系和另一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必须融入全球某一价值链中,你做一段,我做一段,然后全球集成。因此,在融入价值网络中才能发展。一个是融入更大的价值网络,一个是融入更多的价值网络。
1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国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引进来”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包括嫁接外资型企业国际化战略、国际产业转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二是“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包括对外投资型企业国际化战略、生产能力转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针对发达国家,中国应主要实行“引进来”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中国应主要实行“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表明,通过在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将产品打入其市场的做法只能是中国极少数企业的行为,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应当选择在国内通过与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被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并购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市场。企业“走出去”,其目的在于产品“走出去”,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学术层面,在《经济学家:学问、成名、致富》、《学术论文的规范和创新》、《解在哪里》等经济学散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如何经营学问的重要思想;还形成了经济学家“三讲”、三次龟兔赛跑、愚公移山批判、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等若干其他重要思想。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