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演进
黄震  2019-10-16
摘 要: 互联网金融在国外叫做金融科技,也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的产物。中国因为传统金融服务发展不够充分,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的融合也不深入,反倒是互联网企业抓住了这轮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实现了后发先至,在移动支付等服务领域赶超了西方,但也出现了乱象丛生的问题。面对扑面而来的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浪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与总结,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必要进行研判和展望。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人工智能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是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一道绚丽的风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又大起大落,鱼龙混杂且影响深远。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现在该是我们回过头来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时候了。
  
  互联网金融在国外叫做金融科技(FinTech),也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的产物。中国因为传统金融服务发展不够充分,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的融合也不深入,反倒是互联网企业抓住了这轮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实现了后发先至,在移动支付等服务领域赶超了西方,但也出现了乱象丛生的问题。面对扑面而来的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浪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与总结,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必要进行研判和展望。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金融变革影响深远
  

  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技术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普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ICT技术普惠化的发展,带来了由ICT技术可以承载的一系列服务普惠化的发展,技术普惠为金融普惠铺就了创新道路。
  
  这一轮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中国几乎与世界同步。在台式互联网时代,中国可能比西方稍晚十年左右;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国也比西方要晚五到八年;而这一轮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国几乎与西方同步涌动。智能手机推出之后,迅速实现了移动终端的普惠化发展,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渗透,直达社会的最底层,并出现了技术溢出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下半场,因此就有技术的溢出红利。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就是在技术溢出红利中出现了一个创新成果。从网络化、移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是这一轮新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浪潮。商业应用从信息平台到电子商务到社交网络体系的构建,衍生出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浪潮可以说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十余年前,金融领域作为一个较为传统的产业领域,技术渗透相对来说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解决。比如传统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到最底层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金融机构服务普通百姓的意愿不强,实现普惠金融难度很大。在具体业务方面,传统金融的支付极为不方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百姓日益增长的投资理财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产品渠道,这一系列问题,可能需要在新技术条件下重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现实背景。
  
  此外,美英等西方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发明了PayPal电子支付工具,直接启发了中国,后来做电子商务需要用电子支付,阿里公司推出支付宝,易宝支付创造行业支付等等,都是借鉴了PayPal的经验。再如P2P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美国、英国分别有Prosper、lendingclub等,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为中国借鉴移植其模式提供了蓝本。美国众筹通过了立法,JOBS法案的出现更是让人们看到了金融科技得到法律支持的希望。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改变,也创造了金融服务的工具、渠道和模式,由此也可以改进相应的法律制度等。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演进的三个阶段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1.0、2.0、3.0,基本对应西方金融科技三个阶段的分期。狭义的互联网金融相当于西方金融科技2.0阶段,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积极投身金融创新领域。就像马云说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渗透到金融服务的细分领域,将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汇业务分别切分和渗透。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经过的三个阶段分别为蓄势待发阶段、狂飙猛进(或者异军突起)阶段和整治规范阶段,目前正处在整治规范阶段。
  
  2003年到2013年属于蓄势发展阶段。支付领域出现了余额宝、易宝支付等,这些电子支付平台在2010年取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民间借贷领域出现了像拍拍贷、宜信公司等P2P网贷服务平台,还有众多的众筹平台也在探索。
  
  2013年被称之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爆发期。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狂飙猛进,中国的P2P平台迅速从几百家发展到几千家,最多的时候近万家。第三方支付在2010年获取牌照之后,成为了创新的底层基石。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出余额宝等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和整个金融界的震惊。
  
  到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终于集中爆发,出现了E租宝骗局被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了整治规范的阶段。从2016年底开始,中国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行动。但是,从2016年到现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行动一再延长,因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的任务非常繁重,形势特别复杂,创新不断,所以互联网金融整治无法按照原计划一年完成。
  
  从2014年到2018的5年间,“互联网金融”每年都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在金融改革部分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回顾2014年工作时,提到“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部署2015年工作时,再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6年,在部署当年重点工作时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2017年再提“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2018年,在打好三大攻坚战中提出“健全对互联网金融等监管”。从促进发展、异军突起、规范发展到警惕风险,再到健全监管,反映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政策取向,也呈现了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演变。
  
  在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尤其是民间金融跟移动互联网结合,出现了非常多的创新,但是这些创新可能突破了它的边界。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进行一场特殊的金融实验,当时激进的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者甚至提出来要颠覆金融,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互联网金融颠覆金融,更没有打倒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自身却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出现了跑路潮、爆雷潮等问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重点领域也不断在改变和调整,从最初针对P2P网贷平台的整治,然后到虚拟货币的整治,最近针对各种地方交易平台的整治等,依然在进行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切入到金融领域的技术迭代创新,不断有新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调整中。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呈现出技术和金融不断地跨界融合、相互影响和迭代发展的特点。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和教训
  

  在短短数年间,互联网金融一词火遍大江南北,一方面是其经验值得提炼。
  
  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候,中国互联网金融以移动金融的形式引领了金融创新的潮流。尤其是移动支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领先的国家,很多地方实现了无现金生存的状况。这是一个令世界都震惊的奇迹。移动金融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来学习和借鉴。
  
  第二,借助互联网金融中国快速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普惠金融找到了实现路径和操作工具。多年前中国用政策性方法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并不显著,但互联网金融崛起后,使得普惠金融驶入了发展快车道,让千家万户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第三,互联网金融创造技术赋能金融的模式,赋能金融是通过技术来赋能金融机构,从而推动金融机构赋能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学术、金融实践的一个重大贡献,待于进一步总结提炼。互联网金融的实践让中国学者总结、创造了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
  
  第四,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使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规范管理。现在我国非常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关软硬件建设走到了世界前列,标准、规划等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五,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风控、获客、服务、催收等领域的模式创新。同时,个人数据的保护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既然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我们也必须反思和警惕,总结出其中的教训。
  
  第一,对于技术万能思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技术是中立的,善人可以用来行善,恶人可以用来作恶,所以对于技术不能简单一味地追捧和纵容,应该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使用,必须进行理念的引导、伦理的规范甚至法律的约束,才能够让技术发挥它的向善、向上的作用。
  
  第二,金融特许管理不能简单退出市场。金融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一个行业,对金融实施特许管理是有效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没有取得金融牌照的情况下提供了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打着金融服务的名义进行金融诈骗、非法集资、传销等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混迹其中,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整治中不得不强调金融特许管理,所有的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牌照管理。
  
  第三,防控金融风险是创新的头等大事。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人们经常引用一个笑话说,中国是“钱多、人傻、快来。”因为中国的金融创新生态还不健全,尤其是金融消费者常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我们过分强调技术的创新,在中国的征信和风控不发达条件下,互联网金融就容易沦为骗子的道具。
  
  第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金融更需要依法监管。互联网金融暴露出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的不完备,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如何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是金融创新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解决的难题。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
  

  要把互联网金融放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进行考察,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研判其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金融与科技融合出现的浪花,未来也会顺应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推进。在这个过程之中会出现两股力量的角力,到底是科技驱动创新,还是金融引领创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是科技驱动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更需要讲究金融引领创新。互联网金融今后要在认识金融规律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研究和科学规划,引领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而不是被动地在技术驱动下去创新。互联网金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我们已经意识到创新中的问题,发现了部分规律。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在指向以下三个方向。
  
  (一)从国内普惠到跨境拓展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普惠,面向国内老百姓提供更加多样、丰富、便捷的金融服务。如果仅局限国内市场,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本来面目,互联网金融从一开始就带着全球视野。在满足国内居民的金融需求之后,一定还会探索跨境金融服务,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目前中国大批互联网企业在“出海”,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被动“出海”,如进行区块链数字货币探索的企业,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不允许在国内进行代币发行以及数字货币交易等,不得不将业务平台注册到海外。第二种是主动出海,国内技术成熟、竞争激烈,相对来说,东南亚国家等“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金融服务还相对落后,技术还有待提升,一些网贷平台便主动到印尼、越南等地去开展网络借贷服务。
  
  (二)从赋能金融到转型发展
  
  
经过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行动,使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意识到,让互联网的归互联网,让金融的归金融,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日益明确的态度。由于金融是特许管理的行业,没有金融牌照就不能做金融业务,因此,2017年开始,持牌金融机构扛起了互联网金融的大旗。传统互联网企业只能回归到提供技术服务,以技术赋能持牌金融机构,从事助贷业务还可以继续跟金融机构合作。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可能要完全退出金融领域,转型做更多的技术创新探索,这也是可喜的一种探索方向。
  
  (三)从交流对话到合作监管
  
  
互联网金融本来就是跨界融合的产物,也是全球趋势下的一个浪潮。在中国和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既要加强金融和科技的对话,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全球正在加强学术探讨,加强国际组织合作,寻找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规范发展道路。尤其是以最近Facebook拟发行libra数字货币为契机,人们意识到单独一国的监管无法应对金融科技的挑战,全球加强了对话并探索国际合作的路径,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演进,离不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催化和赋能。互联网金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不足、网点不能下沉以及部分业务不够普惠等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创新发展,由于制度滞后、监管缺位等问题,出现了一些重大法律事件,甚至发展中经过了艰难曲折,但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互联网金融推动了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推动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金融与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接轨,甚至在一些领域出现后发先至的换道超车效果。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还是要记取和总结。希望我国监管部门能够尽快优化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监管合作,完善金融法律制度,让互联网金融继续发挥创新优势,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中,让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发展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方案服务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作  者:黄震    
出  处:盘古智库
单  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    
经济类别:信息产业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在合规科技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12)
 数字化转型是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演进的重大变革 (2019-10-10)
 数字经济:两大新机遇与四项新措施 (2019-10-08)
 数字法币将打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货币场景 (2019-10-08)
 态势、格局和未来,金融科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19-09-18)
 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方兴未艾 (2019-08-2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