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司伟  2025-04-17
摘 要: 我国正处于城乡关系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本文基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相关论述,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城乡要素流动面临的挑战,强调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进一步提出通过促进人才流动,土地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振兴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都体现了对这个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需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
  
  城乡关系是因城市和乡村功能差异和互补而形成的相互依存、互促共荣的关系。我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而,我国的城乡关系演变不仅具有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性,还包括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构建起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通过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城市与乡村之间、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面临农村人口、土地及金融资源要素激活不充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高效配置劳动、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促进城乡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一是要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流动,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的现象。一方面,应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二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有利于改变一些地方农村土地过于分散的状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三是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应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四是要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规范引导机制,为资本下乡提供基础设施、融资、用地、人才聘用等配套政策支持,引导其投向短板弱项和关键环节。
  
  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就能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能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  者:司伟    
出  处:《经济日报》
单  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别:三农问题
相关文章
 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2025-04-0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2025-04-03)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2025-04-0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 (2025-03-27)
 新时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阶段特征、现实进展与政策建议 (2025-03-27)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 (2025-03-2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