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王欣,白亚锋  2025-08-01
摘 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驱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多元价值彰显于稳固农产品供给根基、厚植农业科技装备优势、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架构、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韧性及增强全球农业竞争力。当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遭遇技术转化滞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突破、高端人才短缺及农业生产模式粗放、资源利用低效等多重困境。为破局前行,需精准锚定技术供需适配,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革新农业科研生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此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目标达成。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农业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对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增强我国在全球农业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此,立足农业强国建设的宏观视野,深入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价值、现存困境及破解路径,以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一、价值功能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强国建设的标准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劲引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全方位赋能"五强"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夯实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其蕴含的强大科技动能,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力量。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增产。以精准农业技术为例,其凭借传感器搭建起全面、精准、高效的农业信息采集网络,实现对土壤肥力、作物长势、气候条件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测,系统调控肥料、水资源的投入量和施用时机,为农作物营造优良、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有力驱动农业产出实现显著增长。第二,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前沿技术与创新模式的协同发力,增强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依托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系统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等农产品流通关键环节,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搭建起高效协同、智能可控的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切实实现稳定、足量、优质的农产品供应,进一步筑牢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础。
  
  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实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夯实农业科技装备实力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广泛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科研力量,聚焦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痛点,全力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从而持续有力地驱动高端农业装备研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第二,农业新质生产力从设备运行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智能决策执行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通过构建适配的数字基础设施、研发并应用前沿数字转换技术、培育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人才队伍,系统性、全方位地加速传统农业设备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进而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全农业经营体系架构。农业新质生产力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关键层面,对农业经营体系架构进行系统性重塑与升级。第一,科技创新有力驱动农业经营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基因编辑技术、智能农机装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还实现了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精细化作业,有力推动农业从传统粗放式、低效高耗型发展模式向现代集约型、高效绿色型转变。第二,制度创新重塑农业经营体系架构。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动下,农业经营制度持续革新,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经营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驱动力。以土地流转制度为例,其不断完善契合了生产力发展需求,有效打破了土地细碎化困境,推动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集聚,实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农业新质生产力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从科技与产业维度上,为筑牢农业产业韧性根基、夯实"三农"发展底盘提供关键支撑。第一,凭借科技创新成果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智能气象监测系统依托专业设备,实时采集温度、风速、降水等气象数据,借助复杂的算法进行深度运算,对洪涝、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作出前瞻性预判,使得农民得以迅速响应,通过加固大棚、抢收作物、疏通沟渠、遮盖防护等措施,有力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转型。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度嵌入育种育苗、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以创新理念构建智能温室栽培、垂直农场、生物合成食品等多种产业业态,驱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在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中的发展韧性。
  
  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从成本管控与质量优化两个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实力。第一,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增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深度交融前沿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生产成本的精准控制。通过构建数字化供应链条,有力削减了中间环节的冗余损耗,促使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高效,进而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力。第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助益显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借助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卓越、养分吸收效率大幅跃升的创新品种。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这些品种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侵袭,充分汲取各类养分,进而从源头上优化农产品的外观品相、口感风味,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优势。
  
  二、现实挑战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技术转化受阻、人才短板凸显、生产方式亟待优化等客观条件制约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延缓了其为农业强国建设助力的步伐。
  
  技术转化应用效率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难。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技术层面的梗阻成为制约农业升级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存在诸多障碍。科研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现结构性脱节,许多科研成果在选题、立项、研发过程中,未充分考量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多变气候、差异化的土壤质地、复杂的地形地貌等现实条件,致使成果实用性显著衰减。第二,农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难度较大。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发优势,蓄意筑起技术壁垒,不仅极大增加了我国技术获取的难度,还严格限制高端设备、前沿理念、优质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入我国,严重压缩了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国内虽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但由于农业技术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一旦技术路线出现偏差,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便会付诸东流。
  
  高端创新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机制不优。高端创新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优,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一,农业领域在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城市及其他行业凭借优厚的薪资待遇、充足的资源保障以及广阔的职业晋升空间,对高端创新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附效应。而农业领域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环境、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致使顶尖科研人才稀缺。第二,农业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契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农业院校教育模式存在过度倚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占比严重偏低的结构性问题,致使学生在将知识转化为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向应用转化缓慢,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及融入农业行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同时,现有农业领域人员培训体系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灵活性不足等问题,无法有效助力其进行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素养进阶,难以契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实践过程中,农业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第一,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显粗放。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模式、撒施且过量的施肥方式、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倡导的绿色高效理念背道而驰。同时,农田空间布局缺乏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田块整合、功能分布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缺陷,导致在经营规模有序拓展、资源高效集中调配等方面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难以提高。第二,农业新质生产力受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制约。前沿农业技术与土地、水及农资等关键要素适配性不足,进而引发土地闲置抛荒、水资源浪费、农资错配与低效利用等问题,导致资源大量损耗,投入产出比长期处于低位,严重阻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三、实践路径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强劲动力,其效能的充分释放,需要从精准锚定技术供需适配、重塑人才培养范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系统推进,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夯实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
  
  强化技术供需适配,健全激励政策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第一,精准对接农业技术研发需求,提高技术转化应用效能。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前,要主动下沉农村、农业企业及各类生产主体一线,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交流座谈等方式,洞察农民及从业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日常经营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及技术需求,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要构建高效的技术研发与需求反馈动态机制。广泛收集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操作便捷程度、实际增产效果、成本控制效益等关键层面的意见反馈,研究人员据此进行针对性优化,以切实增强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的适配性。第二,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激励体系,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应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制定并出台专项政策,依法依规对投身农业专项技术研发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减免税费,并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团队或个人给予高额奖励,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与担当精神。同时,聚焦农业科研设备采购的关键环节,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系统推出进口设备免税、采购补贴、专项经费支持等多元优惠政策,从夯实研发资源供给基础、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供坚实保障。
  
  革新农业科研生态,重塑人才培育范式。全方位强化人才支撑是厚植农业创新发展根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要优化农业科研发展环境。要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打破传统晋升机制的桎梏,设立科研成果转化专家、农业科技推广专家等特色岗位。依据人才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其走上契合个人能力与发展愿景的职业路径,为成果转化能力卓越、推广热情高昂的人才开辟晋升的"快速通道"。摒弃传统单一的奖励模式,根据科研成果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给予高端人才阶梯式、高额奖金激励。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实验室、智能化试验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购置先进的基因测序仪、高精度传感器等高端科研装备,显著改善农业科研条件。第二,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门协同农业产业协会与企业,组建一支专业素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思维活跃的调研团队,定期深入农业行业的一线阵地进行调研,立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兴技术的应用趋势与市场的动态需求,对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进行精准定位、合理优化。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度协作,搭建起"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拟定,达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广泛整合政府宏观引导、高校智力支撑、企业实践载体等多元主体资源,打破行业与地域壁垒,为农业专业人才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资源循环体系。转变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第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全面审视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消费偏好等动态因素,精准施策以调整产业结构。在自然条件优越地区,缩减单一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等高附加值产业,并配套建设专业分拣、精细包装、高效物流等现代化设施,推动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搭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涵盖信息交互、合同拟定签订、法律咨询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土地资源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效集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第二,要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一方面,要深度融合现代科技大力发展智能生态农业。借助田间多参数传感器,精准采集土壤酸碱度、温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农作物株高、病虫害发生范围等多维度数据,依托智能精准灌溉、变量施肥设备及搭载智能识别技术的植保无人机,实现对水资源、肥料、农药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科学布局智慧节水灌溉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田间部署土壤墒情、气象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依托智能算法精确计算农作物需水量,科学调控灌溉设备。同时,构建雨水收集及尾气净化系统,循环利用水资源,系统性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  者:王欣    白亚锋    
出  处:《当代县域经济》
单  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类别:三农问题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农垦国家队作用 (2025-07-31)
 用好六大平台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2025-07-17)
 农业面源污染如何有效治理 (2025-07-17)
 扎实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2025-07-10)
 科技小院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2025-07-10)
 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 (2025-07-09)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