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振消费的三条路径 |
潘锡泉 2025-04-01 |
摘 要: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30条具体措施,以从多个方面刺激消费。方案旨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重点关注收入增加、负担减轻与模式创新。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供需联动稳定就业市场,政策帮扶提升就业能力,增加要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负担,加大政策帮扶力度,重塑收入增长预期;创设消费场景与创新消费业态以激发新消费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目标是构建让消费者能消费、爱消费、乐消费的环境。 |
关键词: |
消费刺激,社会保障,就业提升,消费创新 |
|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8个方面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大力提振消费需要从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层级的症结入手,把握好收入增加、负担减轻、模式创新三个核心着力点,通过精准施策,构建让消费者能消费、爱消费、乐消费的消费最优路径。
一、千方百计增加收入,让消费者能消费
一是供需联动,稳定就业市场。从供给端,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从需求端,政府作为大规模投资主体应做好表率,带动并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增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优化投资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保证民间投资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形成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投资环境,提振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通过供需联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劳动力,实现稳主体稳就业促增收,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政策帮扶,提升就业能力。实施就业优先和帮扶政策,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优先任务,持续推进稳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也要促进青年就业,更要加大对特殊群体、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力度。比如,通过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脱贫人口、新市民、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重点人群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优化“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新型就业形态,增扩就业渠道,在高质量就业、低收入群体增收等领域探索更优路径。搭建供需平台,通过“组团服务+事前辅导+帮办代办"等模式,帮助求职者与企业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提高就业效率。
三是开源拓渠,增加要素收入。稳定工资性收入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素收入等外源性收入,增扩收入来源。在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增加居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发展要素市场,挖掘数据要素、信息要素等要素价值,增加居民要素收入。针对农村居民,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承包责任制,探索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通过出租、流转等方式,增加农民要素资源交易收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构建产权清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增扩农民收入增长路径。
二、想方设法减轻负担,让消费者爱消费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负担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筑牢社会安全保障网络,通过深化医疗、养老、生育、教育、住房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兜住风险,让低收入者有收入,让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实实在在减轻居民在民生领域的负担。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政策调控,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教育、养老机构、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稳定房价、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等居民负担较重的领域,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负担,消除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心理梗阻。
二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减轻居民支出压力。基本民生保障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居民的消费意愿。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加大对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础养老金、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补助,适度提高养老金发放和医保缴费的财政补贴。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对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减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提高生育补助标准,建立面向多孩的差异化补助政策,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扩大个人所得税抵扣范围,建立公益性养老机构,降低家庭育儿与赡养老人的费用支出。
三是重塑收入增长预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市场主体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提振市场主体投资信心,进一步活跃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居民稳定收入增长预期奠定坚实基础。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益,增强企业投资信心,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稳定性的预期。用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降准降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吸引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实现稳外贸稳外资,重塑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
三、因人而异创新模式,让消费者乐消费
一是创设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创设消费场景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实现线下实体商圈与线上虚拟商圈以及移动商圈无缝连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消费新场景。引入AR、VR等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更好地实现体验性消费、场景式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消费,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
二是创新消费业态,拓展消费新空间。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信息消费、金融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围绕消费节、美食节、旅游节、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开展多样化的消费模式创新,创设契合消费升级趋向的多样化消费模式,提升消费吸引力,抢抓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发展机遇,拓展首店消费、冰雪消费、银发消费、AI消费等服务消费和消费新热点,创新从养老服务到医疗、康养、抗衰老消费,从博物馆消费到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消费、文旅消费等消费新业态,带动形成网络直播、知识分享、市集经济等各种新消费业态。
三是创造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新动能。深化消费供给侧改革,围绕消费者对消费品“好不好”上下功夫,找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点,在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以及高端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有效供给,通过开发绿色、智能、健康等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绿色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的投资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科技和消费潮流的新产品,撬动投资对优化消费供给的带动作用,创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消费动能。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利用数字技术升级优化服务消费的交付、体验、运营等模式,扩充服务消费内容,催生线上教育、在线问诊、线上社交、云体验、预约服务等新兴服务消费供给,激活服务消费潜能,促进居民消费层级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