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不可逆转

陈锡文  2010-02-07


  1月31日,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参与新世纪以来7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V”型反转,GDP如期实现了保八的增长目标。2010年全球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而通胀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重点之一,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无不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则成为反映通胀最为灵敏的温度计。

    CPI的猪粮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几次物价较大幅度上涨的现象。一次是1980年,一次是1994年。陈锡文说,2009年中国GDP实现了8.7%的增长率,但是后劲是否能够得到保持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环境也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来讲,最根本的是保证“三农”不出问题。因为每次物价大幅度上涨都与粮食生产有关。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物价大幅上涨的实际情况,似乎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每次物价暴涨均处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期和粮食涨价期,1985到1988年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1994年粮食产量比1993年减少了1139万吨;1998至2003年,全国粮食最大减产幅度达8160万吨。每一次减产,都引起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并对物价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陈锡文认为,农产品价格稳定才能保证经济不出问题。中国通货膨胀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表明,粮食连续增产后,食品价格将保持稳定,物价总体水平趋于稳定。而事实证明,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稳定食品价格,是中国历次治理通货膨胀的通常做法,也是稳定物价的重要途径。

    不能让形势逆转
  
  2009年12月CPI同比上涨1.9%,涨幅较上月提高1.3个百分点,月度同比涨幅高于市场普遍预期;PPI首次转正,同比上涨1.7%,涨幅较上月提高3.8个百分点。物价上涨势头明显,物价超预期回升使得2010年通货膨胀的忧虑进一步加剧。
  
  陈锡文认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则是最复杂的一年,最大问题是防止通货膨胀,而最基本的要求是粮价、菜价不能大幅上涨。只要保持食品供应稳定,就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根本的是保证“三农”不出问题。
  
  2004年以来,中国实现粮食连续6年增产,20年来首次出现农民连续6年增收。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达8.5%。农村消费市场在扩大内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家电等产品下乡,给经济注入了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和同志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工作有些松懈。“三农”工作是全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高度概括了2010年“三农”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决不能:决不能出现粮食生产滑坡,决不能出现农民收入徘徊,决不能让农村好的发展势头发生逆转。

    耕地保护难题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再一次强调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那么既然要大规模推进城镇化,自然要大规模用地,城乡工农之间的矛盾再一次激化。
  
  2009年,国家批复的建设用地是630万亩,其中新增用地面积390万亩。陈锡文称,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实际的占地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大规模进行城镇化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占用耕地的最好“理由”。
  
  城镇化带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土地的“升值”出让进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将其用来投资,又可以大规模拉动当地的GDP。所以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地方官员很难冷却对于“卖地”的热情,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中国本身自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如果不能节约用地,土地供应肯定是跟不上的。
  
  1996年以后国家采取卫星航拍遥感的手段测出来的耕地面积是19亿亩,远远超出1995年统计局公布的14.2亿亩。既然耕地面积增加了,为什么不把部分耕地转化成建设用地或工业用地呢?陈锡文坦言,尽管目前实际上的耕地面积多于18.26亿亩,但只是账面上的增加,实际的产能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目前,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播种面积为23.5亿亩(含复种面积)。根据目前国内民众的饮食结构,首先要搞粮食。要产出1万亿斤粮食,没有16亿亩播种面积做不到。其中,蔬菜、油料、棉花、糖料大约分别需要占用2.7亿元、2亿亩、8000万亩、4000万亩,在目前的农产品消费中,进口的比重在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食用植物油816万吨,按照国内目前的生产水平估算,仅这两个品种中国就至少相当于在境外用了5.6亿亩以上的播种面积。
  
  农产品进口一方面缓解了国内产能不足的矛盾,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农产品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由于渠道有限,缺乏定价权,经营效益差。这时候国外企业很容易进来对其兼并收购,进而控制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赚取巨额经济利润。中国的粮食安全甚至经济安全也开始受到威胁。“18.26亿亩的土地红线坚决不能破。而我觉得这个压力正越来越大。”陈锡文很担忧土地红线能否长期坚守。

    不可忽视的农业污染
  
  在强调发展农业的同时,如何解决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回避的话题。陈锡文指出,在全球都在关注气候、环境的背景下,不可忽视农业对气候环境的巨大影响。从目前中国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来看,农业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
  
  生产设施装备落后,劳动者的素质较低,都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虽然目前国内农业的生产水平不高,但是耗能总量、排放总量大。陈锡文表示,由于使用不科学,给农民造成巨大浪费,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同时很多能源、资源、运输能力,白白被浪费掉。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陈锡文表示,2010年,国家会公布我国第一个环境评估报告,将首次把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纳入评估范围。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达到这一目标,农业污染将是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陈锡文认为,如果农业排放问题解决得好,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大大减少。

    改变正在进行时
  
  总理遇到了一个好奇的农民,种地遇到的浪费、污染问题开始了转变。
  
  2004年,温家宝总理至湖北视察,在田头一位正在插秧的农民向温家宝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位农民在自家田地耕种二十余年,每年对在这块土地上施肥、撒农药,但是他并不清楚这块地到底需要什么肥、需要多少,他想请温家宝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当时温家宝立刻要求有关部门安排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化验,帮助农民解惑。
  
  而这件事随后引出了中国的测土配方施肥制度。2005年,由财政部和地方财政提供补贴,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陈锡文指出,在此制度的推行下,大约一亩地可以省下农民30元的肥料费用,同时国家也节省了能源、资源和运输能力。按照每亩节省30元化肥费用计算,2008年,全国农民因测土配方制度可节省化肥费用540余亿元。
  
  更多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也在同时开展。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2009年12月23日在宁波结束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暨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现场会中披露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现在国家做出了“以奖促治”重大决策,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13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

  

  出  处:证券市场周刊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