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蔡昉  2005-11-12

  2005年11月12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开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就“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为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发言:
  
  我没有不同意见,我接着往下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有一个两难的问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说你总也有一个突破口,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有一些是需要投入的,有一部分是公共投入的,也有很多是要农民投入的,农民收入的提高从现在来看有两个源泉,一个源泉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是我产量高,卖得多,收入就高,另一个是结构调整,包括它产品结构的调整,还有就是就业身份的转换,从农业中就业转到非农产业中就业,从农村中就业到城市中就业,这些年农民收入在增长,增长的主要部分都是非农,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一农业产值的比重会下降,第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会下降,相应的就是城市化的水平会提高。
  
  这些年,我们已经校正了很多就业结构的转换问题,但是还有足够大的潜力,进一步进行调整,因为按照同样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在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相对于我们目前的收入水平,农业和农村的劳动力比例相对比较高,我们已经到了转折点,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条件,其实重要条件就是农业的比重,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相对低下来了。不能设想90%的人口都在农村,90%的劳动力都是务农,这时候你来反哺,10%的人来反哺支持90%的人是不够的,有心没有力,劳动力转变出来,改变了整个城乡就业结构的安排,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
  
  既然相对于国际的常态状况,我们的结构还没有调整好,因此也可以说我们初步具备了反哺的条件,但是这个条件我们要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有大的进展,应该进一步创造这个条件,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创造各式各样的好的政策环境,让农村的劳动力向外转移更加充分一些,这样有两个效果,一方面是反哺农业的条件就更具备,越来越强,力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是要他们干,他们干是要有投入是要有积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来源。
  
  同时我们有很多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以创造更好的条件,加速这个转移。
  
  出  处:新浪财经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