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李军  2010-03-11

  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对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路线与途径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概括。经济发展的确存在着发展方式的问题。发展是一个过程,即发展总是由点、局部发起再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在特定阶段内,实现局部的非均衡发展可能是有效率的。但这种局部的非均衡发展的有效性是具有阶段性的。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先发展经济、后发展社会”、“先效率、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不具有长期的系统稳定性。从长期来看,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实现全面的协调与均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顾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要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当前国情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是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发展,以便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促进社会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社会发展与民生状况密切相关,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而稳定的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经济与社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彼此之间就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二者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彼此之间就会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均衡、协调、公平而有效率的和谐关系。
  
  当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超过一定限度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都必将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不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就是要全面、系统地来看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不能把经济发展仅看成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更不能将其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全面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各方面与之有关因素的关系。
  
  出  处:网易博客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