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复制美式加息

夏斌  2006-08-27

  “中国经济就像一个粗犷的北方男子,不来几记重拳他是没有感觉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看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包打天下,由于调控的“不惟一性”等原因,“中国不存在美国式的加息周期。”
  
  夏斌上周五在上海举行的“路透投资论坛”上就货币政策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夏斌坦言,“央行的货币政策体系该到完善的时候了,一切都得靠机制。”
  
  “央行在调控本轮经济过热中动手绝对是晚了。”夏斌指出,如果早一点动存款准备金,6月的过热数据根本就出不来。根据他此前的测算,今年一季度市场的流动性已达1.93万亿元,同比增加了94%。
  
  夏斌认为,央行正在犯下“经验主义错误”,”不同时期同一经济增长水平可持不同的货币信贷目标。”他指出,过去维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需要比现在高得多的基础货币投放和贷款增长速度,但时下由于中国经济资金运行效率提高、市场改革深化等因素,“再照搬过去的调控指标,必将会导致货币供应太多和流动性过剩。”
  
  “央行目前的调控视角仅仅知道盯贷款等传统指标,对导致货币供应过剩的其他原因还重视得不够。”夏斌强调,目前银行贷款占企业外来资金的比重仅在50%左右,“贷款盯住了,企业也未必缺血。”
  
  曾主持编撰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任职央行司级职位多年的夏斌强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性质主要是“咨询”而已,“事实上,国务院才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央行在其中的发言权本已不大,主要是报建议和执行,而货币政策委员会对政策的引导作用更是又隔了一层。”他指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具体政策的出台往往存在一些“出其不意”,与央行等机构先前的一些表态存在误差。
  
  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咨询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不存在由美联储主导的美式加息周期。夏斌指出,中国的调控是“诸多部委一起进行的合力调控”,央行并不占主导地位,发改委、商务部、统计局等在其中都有很大的发言权,这也决定了调控手段的多样性,“而美式加息周期正是与调控的惟一性息息相关的。”
  
  “中国的宏观经济能够健康地走到今天,不是靠加息,也不是仅靠货币政策。”夏斌表示,行政调控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也仍然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我并不否认加息仍是未来的选择之一。”就今后的政策走向问题,夏斌认为,决策部门目前并没有预期的方案,但应该会有进一步的宏调新措施,“三季度经济数据出台后,一切才可能有个眉目。”夏斌指出,相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作用更多是“信号”性质的,对中国这样尚不精细的市场经济无异隔靴搔痒。但他也表示,在当前货币供应明显过剩的时候,已有的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算不上什么猛药。早报记者
  
  出  处:东方早报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