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内需放缓压力大于1997年金融风暴

巴曙松  2008-11-0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根据近期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一些代表性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正在呈现恶化的趋势。按照目前的评估,其冲击程度不会低于1997金融风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
  
  对于这次全球范围的次贷危机,巴曙松认为,造成部分人对危机估计过低的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传导需要时间。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的金融市场的调整幅度显著大于美国市场的调整幅度,这除了去杠杆化导致的资金流出原因外,也显现出投资者对于这种即将传染到来的次贷危机的深刻担忧。
  
  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大,这既包括更大的资本流动规模、更大的外汇储备,也包括对于出口的更高的依存程度,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1998年时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
  
  同时,与1997金融风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可能面临的内需的放缓压力要更大。在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国内需的带动作用还处于促进和形成阶段。而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则已经开始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直接制约着内需的扩张。
  
  巴曙松认为,与1997金融风暴相比,原来的一些政策工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其政策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中央政府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的同时,地方的财政状况总体上并不令人乐观,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在对抗经济衰退方面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在刺激内需方面的效果也同样十分有限。
  
  巴曙松在列举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渠道时,着重提到了次贷证券投资、贸易以及资本流动这三点,他认为,这三个渠道较多受到人们关注,但对于其他的也必须要有充分的估计。其他几个冲击中国经济的路径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大幅加剧,这对大量处于制造业环节的中国企业造成冲击;中国的银行业为了主动应对次贷危机,出于安全动机主动进行信贷紧缩带来的银行对于企业信贷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大幅调整,内需不足的情况将更为严重;部分对外部负债依赖程度较高的、相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可能会倒下,进而会继续使次贷危机的冲击扩大化和恶化;以及可能重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
  
  尽管如此,但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
  
  出  处: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