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用土地上的脚印丈量学术

温铁军  2014-10-16


一、与乡村研究结缘

"温三农"、"中国三农问题专家"等,都是温铁军教授的别称。可以说,温铁军教授已经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代言人"。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温铁军去农村插队,开始了自己11年的农村生活。11年里,温铁军当过士兵当过工人,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他与农村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1979年,温铁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完成新闻专业的学习后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温铁军一向注重实地访问考察,注重用事实说话,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毕业后不久,1985年他发起并组织了首批记者团,驾摩托车沿黄河考察8省40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1986年开始,他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试验区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深入中国农村基层,加深对"三农"问题的了解,坚定了从事中国乡村研究的想法。

温铁军对三农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三农"问题的"三"应作三维理解。三农问题的顺序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应该调换,即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温铁军始终强调三农问题以农民为先,"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2003年,温铁军带领团队在农村建立服务"三农"的组织,以期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感受到中国乡村文化的真诚可贵,温铁军一直在思索"怎样真正做点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几千年乡土文化传承的事情"。他绝不愿意看到"中国乡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掉"。

二、学问从田间而来,学问回馈农民

2004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2003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吴敬琏是温铁军学术上的恩师,他如今仍难忘吴敬琏和杜润生等前辈在学术上给自己的影响。他从恩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到村到户走基层的毅力和决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温铁军的学问从田间而来,从土地而来,从乡村而来。

温铁军多年从事农村政策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温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实验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他曾经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等学习现代科学方法,接着去世行总部学习项目操作经验。他更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农村问题的普通调研员或实验者"。多年的农村研究给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层试验所得到的感性经验,比书本上那些精确漂亮的理论模型更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他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教科书式的专家到奏折式的策士、再到影响大众躬身实践从而最终也影响到决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型。他说:"形成正确决策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聚思广益,才能形成的,而不是少数几个人捏出来的。" 20多年田间地头的行走,温铁军对于中国农民的实际处境有超越一般研究者的理解。耐着骑自行车穿行乡间小路的寂寞,戒着急于发表成果的浮躁功利心----这样的坚持成就了今日他为"三农"问题发声的底蕴和自信。

与此同时,温铁军在农村基层活动中发现,"农民无书可读"。若农民无书可读,则说明现有的乡村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并运用到实践的"干货"。即使学术研究再有价值,无法回馈农民在乡村的实践,研究的成果就要打折扣。发现问题后,温铁军专门组织编辑"田间地头丛书"、"平民教育文化丛书",将生涩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农民能够读懂的语言。

三、著书立论资政启民,自称观点"另类"

温铁军除了为农民写书,还为关心三农问题的研究者们写书。他想将自己几十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所得结论与同道者分享。"我经过多年工作才懂得,真正在社会科学领域做研究需要很大韧劲,坚持不争论,才可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积累自主创新能力。"温铁军的著作包括《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解读苏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等,这些著作多次再版。

其中《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一书,是融合温铁军25年的心血而成。书里,温铁军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来研究"三农"问题。他在书中提出"成本转嫁论",即中国通过向农村转嫁制度成本的方式完成内向型工业化原始积累。同时他在书中指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温铁军在清华大学讲座上提到:"竖看中国六十年,四次引进外资,带来了八次危机,其中能向三农转嫁的就能实现软着陆,不能向三农转嫁的砸在城里引发改革。这就是真实的经验,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应该怎么总结经验,怎么归纳为理论,谁利用它,这是政治家的事。作为学者,我只应该客观地告诉人们真实的经验过程是什么。"

  
  出  处:人民大学国发院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