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看适度投资率

罗云毅  2007-03-19

  在储蓄率既定的前提下,储蓄与投资的相对平衡态势是决定我国当前投资率高低变动合理性的基础性约束条件之一。
  
  相对平衡不意味着完全相等。开放经济中储蓄与投资完全相等的情况只是例外。通常情况或是储蓄大于投资,其缺口由净资本输出弥补,即把自己未用的那部分储蓄借给他人使用;或是投资大于储蓄,其缺口表现为净资本输入,即利用外部资金弥补自身建设资金不足。
  
  那么,什么是储蓄与投资的相对平衡呢?在理论上,我们可将其理解为储蓄在净资本输出与国内投资两种运用形式之间使储蓄运用的总收益达到最大化的配置比例。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如果判定储蓄运用的某种形式所占比例偏高或偏低,则同时就意味着另一种储蓄运用形式所占比例反过来偏低或偏高。但因现实的统计框架中没有相应的直接数据可供分析,实际可测度性很差,这一理论框架的抽象性始终是高度纯洁的,很难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对我国当前的储蓄运用格局(2005年的国内投资与净资本输出之比为7.58:1)现在还无法通过对实际统计数据的分析准确判断其合理性。
  
  不过,调整一下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一下我国当前的净资本输出态势,我们或许能得到某些认识。
  
  第一,从产出的角度看,2005年我国的净资本输出额达10223亿元,比海南、贵州、宁夏、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七省区1.05亿人口当年创造的全部 GDP(8811亿元)还要多1412亿元,其规模之大显然是不可以随意忽略的。
  
  第二,从使用的角度看,这一净资本输出规模远大于我国2005年农、林、牧、渔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两大门类投资额的总和(9877亿元),仅略微低于我国当年财政中用于支农支出、文教科卫支出和国防支出的三项支出总和(10371亿元)。显然,如果能投入国内,这样大规模的资金将能发挥极大的作用。考虑到我国在竞争领域上述许多产业部门的物质资本基础还远不够雄厚,各公共服务部门,特别是教育、水利、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都还有许多欠账(典型的案例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初级教育还要靠希望工程资助),对这样大规模的储蓄资源未能被国内充分吸收利用真是使人感到十分的困惑和惋惜。
  
  第三,我国投资率虽然远远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但从人均角度考虑,又会发现人家的发展水平还是远远领先,其人均投资水平更是我们人均资本形成水平的数倍之多。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差距说明了我们在人均装备水平方面的欠缺或者说是增长空间,说明了在提高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说明了物质装备基础对我们来说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此,恐怕不应当说我们还应该保持那样巨额的净资本输出去“帮”别人,亦不应当再说国内的固定资本投资太多了吧。
  
  第四,我国的净资本输出主要是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输往美国,借出的是美元,收回本息依然是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很小。从长期看,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已是大势所趋,现在这样的资本输出方式遭受汇率损失的风险极大。从2005年7月我国汇率管理制度改革至今一年多时间内,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已超过6%。美国国债收益本来就不高,近期只有3.5%左右。如再扣去汇率损失,对我们的巨额净资本输出究竟能得到多少收益恐怕难以乐观。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伴随着一种“穷人”冒着贬值的风险把省吃(少消费)俭用(控制投资)存下来的钱借给“富人”的感觉,似乎可以判断我国的净资本输出率已然偏高了。近来决策部门反复强调要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提法表明其判断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由于从储蓄与固定资产形成平衡的角度看,既定储蓄规模下的净资本输出偏高实际上就意味着国内投资偏低,因此可以判断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的投资率实际上还偏低了,至少是并不算过高。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储蓄率一时难以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需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国内依然有着巨大投资需求的条件下,将对外资本输出转为增加国内投资应是降低净资本输出率、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最重要途径。
  
  出  处:《中国投资》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