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温铁军  2010-02-03

  1月31日,发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月1日,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来庐州讲坛,作了一场题为《解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报告,精辟的解读,精彩的观点让大家深受启发。
  
  “三农是中国抗御全球经济风险的重要因素,这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温铁军指出,一号文件开篇有两个突出成绩: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这都是在经济危机压力之下取得的成就。温铁军认为,正是因为中央连续多年增加农业投入,才使中国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
  
  他解释说,从2003年开始,财政新增部分主要用到县以下解决农村公共开支问题,国家支农资金重点用到村以下,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需求。这两个政策随后写入了“十一五”战略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农业投入在2万亿元以上,带来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稳定增产。这就是为什么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如果没有持续对农业的大规模投入,中国就不可能在这场大危机面前成功面对。只要我们坚持三农新政,中国就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合肥的城郊非常适合搞农业三产,这更加符合21世纪新的发展要求。”
  
  在采访中,温铁军说,合肥城郊更有条件推进农业的三产化。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业要素如果被第三产业重新定价,农民就能够得到更高的要素价格。2010年的一号文件就多处强调了农民合作社,强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农民、农业的组织化。
  
  对合肥来说,城郊更有条件使农民获得三产收益,收益也更高。合肥过去是传统农业地区,现在适时实行农业三产化才能更加符合21世纪新的发展要求。
  
  “农业将不再是一颗汗珠摔八瓣”
  
  温铁军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立足成本依然很高,大城市不是城市化的唯一模式。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主要发展以城关镇和中心镇为主的城镇化,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和发展县域经济,所以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的向县域经济投资,就会带来投资成熟效益,带来低投资、低风险、短半径的就业。继续维持对县域经济的投资,新生代农民将不再是单纯从事农业劳动,他们还可以在城镇中从事二产和三产。农业三产化本身也意味着农业内涵的改造,农业不再是旧观念中的“一颗汗珠摔八瓣”,而是可以和二产、三产结合的农业,能吸纳的就业是多功能的、结构多样化的农业,同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
  
  促进城镇化发展、短半径就业对安徽这样的农民工输出大省来说是一次新的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将受到抑制。只要坚持向城镇化、县域经济投资,资源要素就会随之流动。短短5年的时间,超过2万亿元的资金投向了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战略调整,对安徽来说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
  
  出  处:中国合肥网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