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经济学理论相矛盾的企业文化

金碚  2010-06-2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及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于6月23日-24日在穗举行。
  
  在来自国内外学者、企业家500余人出席的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主题为“战略转型期的企业变革与文化创新”的演讲引来台下听众热烈响应。
  
  金碚在演讲中说:我们问企业家或高管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三十年前得到的回答是缺资金;二十年前得到的回答是缺技术;十年前得到的回答是缺项目;现在得到的回答是最缺人才和企业文化。
  
  他说:在企业变革中,文化因素是变化比较慢的一个变量。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处于转型期,尤其是中国,国家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增长方式向新兴工业化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转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家庭文化、企业文化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的企业提出了严重的文化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企业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在发生着变化。很多企业家都跟我们抱怨:现在“人”太难琢磨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认为企业要发展就得转型,要改变家族企业性质,要聘请职业经理人。
  
  但是,经过实践我们又发现,这个职业经理人很难融入到企业文化里。是企业不适应这个职业经理人,还是这个职业经理人不适合我们这个企业呢?企业管理者同样感到现在员工也是越来越难管了。
  
  现在,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人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最近连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其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企业在制度上的管理疏忽,也不能说富士康犯了什么权益侵犯。按照我们过去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个商务契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工作期间发生的问题算工伤,在工作之外员工发生的问题,企业还要负责任吗?
  
  富士康遇到的不是法律问题,遇到的是企业文化问题。如果企业文化不解决,还会不断的这种管理危机或者是企业危机会发生。
  
  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世界经济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对企业提出了挑战,第一个问题叫全球经济全球化。第二个问题叫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全球化和社会责任这两个因素对企业所产生的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企业要应对是很不容易的。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的产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消费者的主权极大的彰显。工业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工业品的大众消费,大众的消费使企业面对的既是巨大的商机,也是强大的压力--向消费者提供最价廉物美的东西。这就构造了非常严格的企业管理,尽可能地压低成本,包括压低工人的工资。
  
  富士康事件的出现就说明了一个大的问题,既然消费者要买最便宜的东西,我生产也要是最便宜的,全球化的过程就让这些企业在全世界寻找最便宜的生产场地,而且创造了代工这样一种形式。
  
  当市场上大家都要便宜产品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产业链的布局和竞争的压力不断的传导,它把这个压力传染到生产的企业,再往下传递就传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包括严格他劳动的纪律,尽可能的控制工资的成本。
  
  这种全球化的格局把工人当成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也要价廉物美,但是人不是机器,不是没有生命力的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个人尊严都日益提高,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间,员工已经不再是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的一个产业员工了。
  
  因此,在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下,如何善待员工是当代企业的一个重大的管理课题,企业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难题,就很难避免发生人员悲剧和管理危机。
  
  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日本航空面临破产,日本请出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出任CEO。他在60岁之前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企业,60岁时得了一个癌症,65岁退出企业界,出家去当和尚。
  
  日航是日本企业的象征,日航要不行了,整个日本企业都不行了。得找一个人来拯救,找来找去找到了稻盛和夫。为什么要找他呢?他并没有搞过航空公司,原因就是他的经营哲学,按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他有一套特殊的企业管理的文化。
  
  稻盛和夫构建的文化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样一种文化听起来和经济学的理论是相矛盾的,经济学讲的经济人就是追逐私利的主体,经济中中企业只有是经济人,所以大家都主观是为自己,客观是为社会。但是稻盛和夫说不是这样,说你应该是主观为社会,为他人,最后的结果是你自己也可以获利。
  
  所谓的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要在我们原来假设的那个完全利己的经济人假说这样一种理论的框架中间注入利他的因素,注入一个各种利益相关者和谐,具有共同竞争目标这样的一种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竞争的方式是血拼,所以企业要追求效率,追求利润,在竞争市场上打败对手,然后增强竞争力。把这个逻辑推演到企业内部的文化上,企业员工就会说,你的企业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入,我员工也是以最小的努力要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样的企业能有竞争力吗?能有凝聚力吗?
  
  这种就文化就开始改变,从完全的利己改为策略性利他。为员工、为消费者的目的仍然是为企业获得利润,后来就慢慢衍变到集体的利他:我们要为一个企业奋斗。
  
  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利己,利己不是罪恶,但是世界上也不能够没有利他,利他也不是乌托邦,而是文明进步的一种精髓,具有利他精神的文化变革使企业竞争力升华为更高一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金碚最后总结说:企业的文化变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深层次的条件,我们要走向新的发展模式,它的基础在于企业的文化是不是能够实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只有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才能够具有坚实的基础。
  
  出  处:中国经营网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