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推动PE走向大竞合

巴曙松  2013-07-18

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受到经济回落与资本市场动荡的双重冲击和考验,情况不容乐观。
  
  据投中集团研究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募资完成(含首轮募资完成),全年共披露募资完成基金266只,募资完成规模275.35亿美元,相比2011年(503只基金募资完成496.06亿美元)分别下降47.1%和44.3%;披露私募股权(PE)投资案例275件、投资总额198.96亿美元,相比2011年分别下降31.9%和31.4%;共实现235笔IPO退出,总计获得账面退出回报436.3亿元,较2011年全年1065.5亿元的账面退出回报下滑59.0%;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38倍,较2011年7.22倍的退出回报相比也出现大幅缩水。
  
  追究其原因,既有整个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也有PE机构市场发展不健全等问题。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与PE相关的一些新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机遇。
  
  2012年,保监会下发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会下发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第83号令)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开展了RQFLP试点工作,PE市场受这些政策的影响,行业洗牌将加速。一方面传统私募股权管理机构将面临保险机构、公募基金机构从事直接股权投资业务的正面竞争,另一方面有品牌有业绩的基金管理机构也可能获得来自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甚至海外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不断发展壮大。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大多数PE机构只开展股权投资这一类传统业务,同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更多的是借助其牌照带来的通道优势进行规模扩张。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单一的、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已不能满足企业对PE机构的需求。2012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就像往处于寒冻中的水池投入了一颗石子,让整个股权投资行业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震动。
  
  目前,国内一些具有超前思维的PE机构已开始学习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在产品结构上屡出新意;在项目开发及运作中,不再单纯依赖金融机构牌照优势,而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多角度、深层次合作。
  
  在成熟市场,股权、债权、夹层融资、其他另类投资等多种业务组成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武器库,在实际项目运作过程中,根据企业状况、交易条件或其他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最合适的交易方案或产品。这些对当前国内大多数PE机构而言,还显得很陌生,定制化产品及服务还未登堂入室。
  
  具备战略发展眼光的机构已经开始注重自身基础产品服务的完善以及个性化产品服务配置能力的提升。只拥有同质化产品没有未来,只有掌握多元化产品及服务的PE机构才能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这样,新政的来临,让原本相对固化的市场,有了具备相当实力的新进者出现,他们既可能与现有玩家亲密合作,也可能与之正面竞争,现有市场格局将会被不断改写,可能会引领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走向大竞合时代。  

  
  出  处:《经济》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