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放松程度由通胀决定

宋国青  2014-07-18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表示,中国经济周期性因素正在消失。换句话说,不能简单从周期的角度来预测或者期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在2008年底,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降,环比的通胀率也很低,出现了一波刺激政策和一轮增长回升。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表示,中国经济周期性因素正在消失。换句话说,不能简单从周期的角度来预测或者期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在2008年底,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降,环比的通胀率也很低,出现了一波刺激政策和一轮增长回升。

2010年二季度宏观调控比较紧,到季末出现了经济比较弱的情况;8月份开始宏观政策恢复宽松,随后出现经济增长恢复,再后来又出现比较高的通胀,并导致了2011年二季度开始的新一轮紧缩。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并不是必然的。合适的政策是控制通胀的必要手段,微调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在政策调整时防止出现新的通胀,所以政策调整的结果可能是松紧结合,不应是单向放松。在没有出现货币政策过紧或者过松的情况下,调控就这样走碎步或者双向波动,不应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相对而言,今年3月份银行间利率比较低,当月信贷增加也比较多,但4月份银行间利率有一定幅度上升,或许会对信贷有些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信贷的波动就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比方说如果4月份信贷和货币偏紧,一个可能是政策想放松但是放不了。由于房地产调控、基础设施融资以及外部经济问题,去年下半年很多分析对今年的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增长很担心,主要是担心出现政策想放松而无法实现的内生性紧缩情况。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宏观调控的难度会比较大。不过,从过去几个月的情况特别是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情况看,目前并不是这样的局面。

银行间利率相对于预期的通胀率而言不低,说明通过简单的货币政策操作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就可以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和贷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货币政策有放松的空间。但有放松空间并不是说目前放松了也不会导致通胀回升所以应该放,实际上会不会放或者放到什么程度,应当是根据预期的通胀情况来确定。


  
  出  处:新民网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