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社会化服务助推家庭经营现代化

陈锡文  2015-05-14


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讲话,里面有两句话分量非常重。他说,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因此,要用周到、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把家庭经营纳入现代农业规划。

陈锡文认为,上述判断和方法的提出是非常符合中国实际的,这涉及到的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速度惊人。到2014年底,家庭承包土地流转达4.03亿亩,占整个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0.4%。“也就是大概有6000万个家庭流转出了土地,占农村家庭的25%。”

然而,过快的流转速度却面临着规模适度的问题。规模太大,承包人承担不了过高的风险,有可能最终“跑路”;规模太小,不能让农业经营成本降下来,也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收益,很难继续经营下去,无从实现农业现代化。

通过在全国各地多次调研,陈锡文总结出几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第一种是以农业合作社形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陈锡文一直关注的是黑龙江省克山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该社创办于2009年,当年拥有各类农机具130台套,从播种、中耕到收获配置齐全,但最初效益并不好。在理事长李凤玉的带领下,他们想方设法吸引农民以土地入社。2011年,仁发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00元,即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由于合作社统购生产资料、机械化耕作降低种植成本,每亩比农民少花100元。应用“大垄技术”和现代化农机提高粮食产量,每亩比农民分散种植增产100多斤,亩效益仍达400多元。

第二种是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例如上海松江有几个镇为了保护黄浦江,政策上不允许建设工业,只能搞农业。2007年开始,当地出现了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往往五六个或者七八个家庭组成一个农场,共用一套农机具。

第三种,吸引农业能人到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生产鲜活高价值农产品的合作社。因为农业能人能寻找到优良品种,能掌握先进的栽培或者养殖技术,而且生产出来能卖掉。“这种人在农村当然是稀缺的。”陈锡文说,如果能把他们吸引进合作社,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能力放大,可以辐射带动一大批。

第四种,在一些必要的领域确实需要引进大企业,为当地建立完善的养殖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北京平谷和顺义交界处的正大养鸡场,跟当地农民和政府合作,租用农民土地,联合贷款7亿多元,建设了大规模养殖场,2012年后鸡场还交给当地政府。

陈锡文认为,农业服务这个方式是中国独创的。要有一个过渡期存在,既要保持农民的发展,又要保证农业有效率地发展。那就要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降低农业的整体成本,降低家庭经营的成本。“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大型的现代化服务。

  
  出  处:农业头条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