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巴曙松  2016-05-30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在制度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金融基础设施的全面推进、参与主体的深化和多样化、产品服务创新及服务范围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等。

从金融的基本功能来看,在金融体系中依然存在相当比例的客户群体不被传统金融体系覆盖到的条件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说是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种优化:通过识别未被传统金融所覆盖的新的金融需求,组织资源满足多层面的金融需求,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做出的众多探索之外,以宜信、阿里等企业为代表的新兴机构,也从不同方向探索各种工具、技术与普惠金融结合发展的新路径,尝试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向更广泛的人群和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的不少内容,总结了现阶段普惠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对下一阶段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

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跟踪中也会看到,不少机构进行普惠金融的探索,其风险模型往往是基于经济上行周期中客户的行为和经济数据建立的,其信用风险数据库往往没有经历过周期检验,不同程度存在着对信贷质量下滑预计不足的风险。随着普惠金融进入门槛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快速增长、经济下行阶段信用风险逐步暴露,普惠金融探索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也不断暴露。具体来看,这些风险因素不仅包括主体资质参差不齐、信息披露不规范、运营成本难以控制、经济下行阶段不良涌现等内生问题,还包括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健全、道德风险居高不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外部困境。

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尝试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建议。包括:一、完善政策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放宽准入政策,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各类新型融资渠道和机构;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信用环境,逐步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完整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三、扩大产品服务创新,融合各类金融工具、技术,积极探索经济下行周期以及经济转型过程中,适用于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型及手段,探索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面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经济转型进行深入阶段等诸多因素叠加的复杂情形,对于普惠金融业务模式、产品形态、信用衡量、技术运用、风控制体系的探索,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试错并继续前行,希望本次报告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激发业界、学界与监管者等各方更多讨论与思考,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

  
  出  处:和讯名家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