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融合贫富中国

蔡昉  2005-11-15
  
  曾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聘为评估中国贫困问题顾问的蔡昉,对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倡导就业优先来缓解中国的贫富差距。他介绍,全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达到0.46。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峻。
  
  蔡昉为缓解收入差距开出的药方与众不同--虽然政府的再分配必不可少,但更关键的是应该给每个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在他看来,依靠政府行为来进行的再分配在调节收入差距上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这种再分配带有抽肥补瘦的性质,也潜在着损害合法、勤劳致富积极性的危险。更加现实的原因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也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社会再分配。
  
  “通过扩大就业,增大劳动报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额,是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缩小差距的方式。”蔡昉说。
  
  基于上述判断,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选择上,蔡昉一直强调“就业优先”。他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以促进就业最大化为原则。
  
  作为“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蔡昉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应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纠正单纯追求GDP总量及其增长的发展观。
  
  记者: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蔡昉:全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达到0.46。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峻。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差距拉大及由此造成的贫困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蔡昉:经济学研究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是最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的阶段。在这个区段上,国家可以继续发展,也有可能停滞不前,造成这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
  
  相对来说,在收入比较稳定、收入差距不会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社会就比较稳定,没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冲突,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反之,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
  
  记者:解决目前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您认为现有政策应该有哪些调整?
  
  蔡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发挥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把富人的税收上来。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最大化就业的政策,让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就业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
  
  记者:您为什么倡导就业优先的原则?
  
  蔡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就业增长,这是片面的。通过对国债投资于不同行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投资额由高到低的行业与就业呈反相关关系,即投资越高的行业吸收就业的能力越小。虽然这种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带来GDP的高速增长,但劳动者却无法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劳动者报酬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53.1%降到2000 年的51.4%,再到2003年的49.6%。
  
  记者:曾有传言说,就业可能会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政策首要指标,甚至位于GDP之前,您对此怎么看?
  
  蔡昉:我觉得放在第一位、第二位并不是主要问题。现在政府开始强调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良性互动,提出不能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就不需要。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了。
  
  记者:就业优先的原则是否会体现在“十一五”规划中?
  
  蔡昉:从“民生之本”到“关系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说明就业越来越受重视。只要政府能把这个问题提到一个文件比上一个文件更高的程度,我觉得也算很大的进步了。
  
  出  处:《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