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辛劳和一套商品房

钟伟  2006-09-13

  中低收入阶层的一生辛劳,能否足以购买一套商品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一系列的假设,但很遗憾结果令人悲观。
  
  我们先定义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均在工作,有一个孩子。两口子的工薪收入是普通城镇职工的收入,那么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7月对全国5.6万户城镇居民的调查,这夫妻俩的年可支配收入大约是2.4万元。根据江苏等省的调查,中等到中等偏下组的恩格尔系数大约在0.42左右(已是小康水准),那么,这对夫妻每年的最大储蓄为1.392万。 我们再定义这对夫妻的受教育年限为12-15年,大致相当于高中到大专毕业,比城镇人口平均多接受了1-4年的教育。那么,其工作年限大约为30-35年,女方退休要早于南方。如果以35年计,那么这对夫妻一生的储蓄量为48.72万。 我们接着定义这对夫妻目前是无房户,那么这家人是否有可能在35岁之前,依靠公积金或者商业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商品房?在35岁之前,这对夫妻的最大储蓄为20.88万,按平均初次生育年龄看,他们的孩子可能在8-10岁,处于刚出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阶段,假定这对夫妻是相当节俭的,为孩子已花费了2.4万元,孝敬双方父母1.6万元,那么扣除上述两项之后,这对夫妻可用于购房的最大资金量为16.88万元。 一套普通住宅耗资多少?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东部沿海地区普通住宅的均价大约在每平米3950元,一套建筑面积80平米,实际使用面积在55平米左右的商品房需耗资31.6万元。如果运用商业贷款,那么,这对夫妻的房屋首付应在9.6万元,商业贷款22万元。那么这对夫妻置业后,包括装修、家具电器等全部开支可能需要约束在5.28万元,留下2万元作为办理按揭、缴纳契税等开支的缓冲。按照他们可能申请到的最长商业贷款20年期计算,等额本息法下,他们的月供大约在1600元。由于存缴年限和余额有限,公积金对缓解这对年轻夫妻购房压力的作用相当有限。
  
  接下来这个家庭将如何生活?
  

  无非这几种选择:1、考虑到月供已经超出了其每月1160元的最大储蓄量,因此需要进一步节衣缩食,或者寻找兼职机会补贴家用。2、向父母亲友借贷,但借款时却无法显示自身的还款能力和确切的还款日期。这对夫妻的生活将陷入困窘。当然,上述计算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家庭已有的房产、未来房价的变动、家庭收入的增长、公积金可得性的提高、以及贷款利息波动和商品房物业税费的负担等一系列因素,动态计算将更冗长乏味。请注意这对夫妻并非低收入者,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大致可以被纳入到中等收入水准,类似于在郑州、武汉等二线城市的典型新成立家庭。因此,现有收入和房价下,70%的中国城镇家庭没有能力借助已有金融工具,一次性购置一套相当于目前人均住房面积水准的新商品房。
  
  一生辛劳不足以添置一套商品房,怎么办?
  

  仍然存在多种选择:1、改买新房为买二手房,或者租房,但租房难以解决人户分离等一系列问题;2、努力进取,争取更高收入,一个本科以上学历者大致是高中生的可支配收入1.72倍;3、期待更为有效的公积金制度出台,或者迁徙到房价较低的区域生活。 那么房价大幅度回落之后,这个普通之家并不奢侈的住房梦,有希望变成现实吗?恐怕仍然前景叵测。市场普适的是“钞票规则”,出价高者得之,如果有100套商品房,而以能够支付的金钱多寡衡量,这对夫妻排位在101位,那么恐怕得排在前面的富人有放弃买房的,这对夫妻的出价才会有竞争力。用万科王石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大部分房子被富人买走,所以房价才高。
  
  但是富人为什么要买那么多房子?不买房子,他们买什么?
  

  房价回落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价格回落未导致购房者信心的崩溃,这时,排在这对夫妻之前的那100位购房者中,说不定反而有因此格外多买几套房的,使得这对夫妻的住房梦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是价格回落使得购房者信心崩溃,这时,恐怕作为中等收入的这对夫妻,看到比其更富裕者不敢购房时,难免也会信心动摇,毕竟一套房子需要一生的辛劳,不能付诸东流水。
  
  那么这个家庭的住房梦就彻底无望了吗?
  

  也许有两种希望残存,一是各级政府力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府采用的显然是“困苦规则”,哪个家庭的居住条件越困难、收入越低、需赡养的老人孩子负担越重,其在廉租房分房时的排名就可能越靠前,政府的这种“困苦规则”和市场的“钞票规则”有泾渭分明的边界。二是各级政府严厉限制高收入阶层购买多套商品房,这个普通家庭才有可能最终圆梦。
  
  出  处:博士咖啡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