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实业如何利用好金融工具和金融杠杆

巴曙松  2016-06-14

2016年3月18日下午,广州番禹节能科技园,由商界传媒集团和天安数码城集团联合主办的,一场主题为“传统实业如何利用好金融工具和金融杠杆”的商界大讲堂如火如荼展开。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十三五”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教授对2016年中国金融政策趋势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解读。

巴曙松指出,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可以用“宏观趋稳,微观分化”来概括。

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更为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挑战,但在企业的过剩产能没有消化,杠杆率没有降下来之前,政府不会有强烈的力量去刺激经济,所以201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没有大的波动,但在结构上会出现显著分化。

不同行业的分化十分明显。比如一、二、三产业方面,自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一趋势,第二产业的收缩行业对经济悲观,增长呈疲软状态。再比如房地产,结束了单边大幅上涨的阶段,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活动开始活跃,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依然居高不下,但全国房地产总体是供过于求的状况,所以其投资是稳中有落。

分化表现正对应中国当前经济的结构转型。结构性的因素导致CPI和PPI的背离,PPI温和地上涨,却是负的。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体PMI和分行业PMI,会发现不同行业的PPI差异会很大,传统的行业衰退,服务业或科技型企业在上升,如采矿、钢筋、水泥等在收缩,医疗健康、环保、互联网金融等顺应未来趋势的新兴产业则在成长。

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往往是一个新产业播种,开始长大的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恰恰考验企业对不同产业、行业、区域以及经济发展走势的把握能力。

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在看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后,就主动把产业从重资产业转到轻型化、服务化,这是明智的,因为这是一个大趋势。

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在2009年、2010年大幅度扩张,产能利用率从2011年开始回落,那个时候其实就开始要去产能。因为人为的保护,过剩的产能拖延了几年。而随着现在利率市场化,过剩产业企业很难再获得资金支持,政府也开始要淘汰。2016年,一些产能依然过剩的上游行业、高杠杆行业也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破严重组、清理过剩产能的任务。

当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倒下之时,就是整个行业去产能触底之日,所以企业家怎么把握不同产业去产能进展的节奏,来发现相应的机会,也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的判断。

同时,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会导致潜在的经济风险暴露,即银行业不良资产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所以企业需要多元化地筹集资金,灵活地运用多种筹资工具来降低成本,利用好金融市场,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将金融规模做大,进行转杠杆、去杠杆。

  
  出  处:新浪财经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