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从国家治理视角来把握金融

巴曙松  2015-08-24


巴曙松认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不仅是融通资金的重要途径,更贯彻于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个环节。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从反面印证了金融事实上成为影响国家治理的一个影响深远的领域。但遗憾的是,从国家治理角度来把握金融业,同样是当前中国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个事实上的薄弱环节。《金融国策论》的面世,在实现理论创新的同时,通过对国际金融史的梳理,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挖掘,从战略的高度为国家治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巴曙松指出,反复翻阅《金融国策论》,结合个人的相关研究,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金融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价值取向。我相信,在推动国家治理创新方面,金融必然大有所为。

巴曙松强调,首先,金融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价值取向。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工具。但只有坚持正确的行业导向,金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金融的价值观在特定阶段、特定范围内过分转向贪婪,被部分利益集团利用以牟取私利、暴利造成的恶果。危机以来,回归金融业的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对金融价值取向的一致要求。如何在经济价值、股东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是当前许多金融界专业人士努力的方向。但若仅停留于此,难免陷入模糊不定、甚至是迷失的境地。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来看,无论是经济价值、股东价值,还是更广泛的社会价值,都是一国内部方方面面利益的组成部分。因此,追根溯源,金融最本质的价值取向是国家利益。

其次,国家治理离不开金融特有的能动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市场的一部分,金融在最大化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治理创新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动优势。金融能够以“资金融通”的方式,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如人体系统的血管一样将资源营养运输至需要之处,支持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康运转。正如人体血象异常能够提前发现疾病一样,当国家治理体系面临威胁时,金融又能通过资金流动的异常数据提前预警风险,有利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出  处:《中国经济导报》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