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外企应更多考虑与东道国接轨

梅新育  2015-04-20


中国投资环境是否恶化?《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再度向人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据称,美国工商界游说团体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调查美国企业将中国的保护主义列为它们最担心的挑战之一。至少从2009年起,我们就年年都会听到这类抱怨。我们理解企业经营者对良好商业环境的期望,但如上所述的担心至少是过度的。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因为在成本上涨的环境下,中国越来越不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财税优惠吸引国内外投资。吸引投资的着力点必然要日益转向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共享的。

事实上,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去年又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些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中国机会的吸引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计划和其后的一步步推进落实,更向世人显示了中国不断自我提升的决心。中国每年都会采取措施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商业环境,改进利用外资工作,今年也不会例外。

外企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抱怨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笔者所见,自从2010年开始,某些投资者就开始制造“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舆论,希望借此制造压力,使得中国政府给予更好的待遇,后来就沿袭了下来。这种政治策略可以理解,但外界不可把这种政治策略语言太当真。

另一个原因是某些外国投资者抱有维持超国民待遇的不现实期望。其实,矫正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有利于他们在东道国长期立足,因为无论在哪一个东道国,外资企业享受额外优惠必然招致东道国社会的反弹,优惠力度越大,维持时间越长,遭到的反弹也会越强烈。中国的优惠措施将越来越与重点发展的特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挂钩,与重点发展的特定地区挂钩,越来越重视与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的协调,而不是与“外资”身份挂钩。

不仅如此,中国发展至今,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不能长期指望“一招鲜,吃遍天”,需要持之以恒地自我奋斗和提升,才能维持在这个市场上的地位。

在宏观层面上,随着中国各产业实力增强,以及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正在走出单纯强调“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阶段,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向积极参与者、引领者转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牌外资企业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适应中国东道国市场要求,而不是单纯指望中国市场与自己接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开放经济发展中受益良多,贸易依存度连续多年为全球经济大国之冠,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更优良的前提条件。我们绝不认为自己的投资环境已经尽善尽美,但相信自己的投资环境优势甚多,而且我们有着不断改进的意愿与行动能力,欢迎守法经营的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创业,开创事业。

  
  出  处:《环球时报》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