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走好下一程

周其仁  2012-12-07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未来市场走向面临三大不确定性,但是,这三种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会看衰。”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周其仁在由腾讯网主办的 “2012年度思享沙龙”上表达了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周其仁表示,经济发展未来有三种不确定性,第一种不确定性在于是抽货币之水,还是加资本之面。这个问题是国民经济当前第一位的问题,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第二种不确定性在于谁主导城市化,现在的趋势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但是政府主导的后果很严重。第三种不确定性则是投入驱动还是生产驱动。
  
  对此,周其仁提出,中国经济从空间上说还有发展的机会,能否走好下一程,一是取决于抓住全球和平的机遇期,二是取决于在各个领域深入推进改革,三是取决于在微观层面推动创新。
  
  以下为观点实录:
  
  中国经济现在的状况有一个大背景,我始终把我们的经济看作是两个海平面的运动:中国开放时已经有了发达国家这个样一个高海平面,我们是处在一个低海平面。高海平面人均GDP13000美元(1978年的美国),现在人均为3-4万美元。世界经济还有一个由中国、印度、前苏联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低海平面,中国开放时人均不到200美元,翻两番达到800美元。中国开放时,这两个海平面差一百倍。邓小平改革开放把这两个海平面打通,这个打通释放了巨大的市场。因为原来低海平面国家都是二战前后独立的,非常看重自己的国家主权,但一直处理不好主权和开放的关系,基本用的是替代办法:国家权力把关税壁垒提得很高,让国际资本、商品无法进入,空吹国内市场发展国有企业。这是当时很多国家的策略。这个策略主权维持住了,但经济发展不理想。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后提出开放,1990年印度开放,1991年前苏联垮台苏东体系开放,这个世界变得跟过去有所不同。
  
  这两个海平面是冷战形成的,差距非常大,一打通后会发生很大的对流。一个是大量资本、技术信息往低海平面落。国人这么多年自己积累,什么时候可以把这个国家搞上去。还有一个效果是当时没想想到的,即低海平面变成大量输出,这是没想到的。开放时我们是一个有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国家,工业能力非常差,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产品。可随着开放,低海平面有大量的东西出来,这是经济学中讲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前提是要比较怎么做到强大的对流?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即改革红利。这是最近李克强所讲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我认为讲得很好,不是什么其他行业。有人说是人口红利,1965年中国人口红利就开始升了,所谓人口红利是指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49年结束战争,国家统一、和平,人口就开始提高了,到196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1965年是52%,到改革开放前夜升了10个百分点。可这段时间里人口有什么红利?人口对中国是负担。我在这段时间里下乡,下乡中9人中有7人是农民,城里人还不断下乡,为什么?城里没工作,粮食不够吃。人口是负担,所以中国走上了一个最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最后是通过改革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包产到户粮食够吃,民营企业一搞就业机会就来了。  

  
  出  处:中国企业家网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