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下行由基本面因素推动

哈继铭  2014-05-19

近期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价格均出现下降,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市场关于房地产拐点是否到来的争论不断。高盛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认为,当前房地产下行周期与以往有所不同,此次房地产市场走弱,更多是基本面因素推动。

此前中国房地产的下行周期或由外部因素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或由国内调控政策如2010年-2011年政府推出房地产限购引发。

“本轮房地产下行周期背后并没有此类因素推动,更多是基本面因素推动,”哈继铭称,包括人口结构拐点导致购房需求触顶、房屋购买力的恶化,以及房地产供给过剩,因此,房地产政策放松所起到的效果可能不如前几次下行周期。

人口结构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前20多年,伴随和平环境、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政府的“光荣母亲”政策鼓励生育,中国出生率保持在30‰左右的高位,197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出生率骤降。1980-2010年间,婴儿潮一代陆续进入工作岗位,适龄工作人口占比不断上升,推动了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对于房地产的需求。

哈继铭认为,随着婴儿潮一代年满65岁开始退休,退休后,婴儿潮一代可能不再买房,拥有多套房产的人甚至可能卖掉一些房产。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口较少,也会带动房地产需求下滑。

同时,过去几年中国主要城市房价增速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速,估算的购房居民的月供收入比有所上升,显示出房屋购买力下降。

根据哈继铭的测算,一二线城市收入处于平均水平的家庭,购买一套90平米的商品房,在首付30%、贷款70%以及现行利率的情境下,家庭房贷月供收入比已达到了78%,2010年这一数字为62%。

“月供收入比畸高,显示房地产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高位。”哈继铭称,主要城市的房价需要分别下降36%和49%,才能使月供收入比下降到50%和40%。

另外,此前数年房地产飞速发展,2013年底在建商品住宅达到48.63亿平方米,是当年商品房需求量的4.2倍,高于3.3的长期平均值。随着人口结构拐点的到来,需求可能下滑,未来几年,这一倍数可能继续提高。

“城镇化无法拯救中国房地产市场。”哈继铭测算称,即使按每年1900万新增城镇人口这一较快的城镇化速度计算,目前的在建商品住宅面积,也足以满足未来8年城镇新增人口的需求。而大多数城镇新增人口为外来农民工,无法承受当前主要城市的房价水平,其住房需求应该主要由保障性住房来解决。

房屋供给过剩,也体现在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目前中国这一比重已达8.5%,高于美日英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历史峰值,也接近西班牙2006年的峰值9.5%。

  
  出  处:财新网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