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到底是为谁而改?

朱玲  2005-06-30

  一向为民营化改制、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力量摇旗呐喊的《中华工商时报》,今天刊发了一篇综述《 医疗改革迈入拐点?》,被人民网转载在首页上。文章标题有四个关键词:市场化、看病难、改革、拐点。看来,在无可辩驳的现实面前,各方都无法再沉默下去了。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调查数据了解到,在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中,医疗制度改革近几年来始终排名最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有一个青年得了重感冒去医院竟然花了5000多元。普通老百姓“小病挺着,大病扛着”这只能是他们最现实、最无奈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前些年说过,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曾广泛地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以“赤脚医生”为标志的村卫生员在使农民便捷地获得村级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还算不上真正的医疗保险,但对我国农村在低收入水平下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卫生制度与经济制度一起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农村医药卫生领域转向市场,大部分村卫生室私有化,乡以上公共卫生机构所获补贴相对减少,农村卫生机构日益为利润所驱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国6省(34个县、34个乡、34个村,包括2500个农户)进行了5年的调研。研究的结论是,过度市场化导致了农村卫生服务状况的严重恶化。
  
  目前朱玲对医改的观点是,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政府的设计理念、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这就意味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方案和效果,必然受政府的多项政策所影响,如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的分配、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然而,这些问题又非卫生系统单独所能解决的。
  
  出  处:发展论坛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