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潜在压力巨大

刘伟  2007-03-16

  “现在物价总水平很低,但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很大。”昨天,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广州表示,从1997年以来的9年时间里,从通货紧缩到“零物价”,再到物价小幅反弹,以及到前年和去年的物价下滑,虽然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在内的上游产品价格在上涨,但总的物价水平并不高。同时,多方面的因素却对通货膨胀产生很大压力。
  
  老百姓怕“四贵”
  

  “本来,这么低的物价总水平应该担心通缩的,但老百姓对通胀的担心造成了通胀的压力。”刘伟在“广州人才大学堂”发表演讲时指出,粮食、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四种商品价格的快速攀升,导致了老百姓对通胀到来的恐惧,从而使居民储蓄的意愿高于消费的意愿。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0%,而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为6.8%;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3.7%。另外,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1.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7%,租房价格上涨4.4%。
  
  刘伟表示,政府不应该靠打压房地产市场价格来解决住房贵的问题,政策的目标不是“使弱势群体买上房子”,而是“让老百姓都住上房子”。他建议发展和完善房屋出租的市场,以保证居民拥有基本的居住条件。“我认为房地产企业经营的成本短期内降不下来。”
  
  “医疗则具有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刘伟认为,大众医疗和基础性医疗不应该产业化和市场化,因为一旦医疗企业化后,就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病人并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此外,他指出,教育收费出现越基础、年龄越小,则收费越贵的趋势。
  
  “与民生有密切关系的这四个方面不断涨价,导致人们对通胀的担心程度增加。”
  
  人民币最多还能承受升值10%
  

  “在人民币现在还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当外汇储备过多,而居民和企业需要用人民币换外汇,这样就会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更多,从而增加了通胀的压力。”刘伟说,“汇率作为一种价格的表示,既然外汇储备多了,也就是外汇比以前变得便宜了,那么人民币升值是有道理的。”但他同时指出,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中国的出口,为了保护出口贸易以及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利益,人民币升值可承受的幅度是5%-10%。
  
  刘伟还指出,根据估算,如果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超过22.5%,经济会出现过热的迹象,对通胀也会有压力。而数据显示,去年城镇固定投资额较前一年增长了24.5%。而且居高的比例已经持续了4年。
  
  针对最新公布的CPI和金融统计数据,许多内地投资机构对未来是否会加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而海外投行普遍预计,未来1-2个月里央行很可能会动用加息手段。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伟表示,自2003年9月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现在该指标已经提到了10%。“现在还不好说今年的加息情况怎么样,有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
  
  出  处:南方日报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