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复苏动力从刺激政策转变为体制机制推动 |
宋立 2010-06-04 |
摘 要: |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周期性冲击,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影响。我国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简单地退出,而是要把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等对接,将经济复苏动力从当前的刺激政策推动逐渐转变为依靠体制机制推动,将经济刺激政策淡出方案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一揽子方案通盘考虑,联动实施。 |
关键词: |
经济复苏,刺激政策,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体制改革 |
|
|
一、扩张政策逐渐退出应与复苏动力机制转换联动实施
目前,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力作用下,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但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要促进经济复苏并保持持续平稳增长,必须在现有政策性动力之外,寻找新的内生性增长动力。
近期来看,扩大消费尤其是住房、汽车及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复苏的关键。因此,启动住房、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成为继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后的第二波增长动力,实际上也是第一波市场性增长与复苏的动力延续。因此,在延续已出台的住房贷款优惠、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之外,要深化收入分配等相关体制改革,提高消费支付能力、稳定消费预期、降低消费成本、改善消费环境,形成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的内生机制。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期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住房优惠政策则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住房价格过快上升将有可能造成房地产泡沫,导致后续需求不足和房地产市场再次波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复苏进程,出现“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的被动局面。
基础设施投资是当前经济稳定的主要力量。但随着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全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可能进入递减或阶段性递减轨道,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将逐步下降,需要越来越依靠设备更新和研究开发等投资拉动。从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调整趋势来看,产能调整势在必行。产能调整不是简单关停,不是放弃比较优势,而是要通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来实现产品升级调整。因此,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复苏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将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性资金推动的公共投资,逐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消费升级带动的市场内生性投资,将与产能调整、结构升级相关的设备更新、研究开发等市场性投资,作为后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金融体制等相关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促进市场性投资进入内生性平稳增长轨道,实现从政府公共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向市场内生性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的平稳转换。
二、根据内生性增长态势与通胀预期变化渐进调整扩张政策
(一)根据复苏态势与宏观调控总体需要决定刺激政策转型调整
从目前三大需求的变化情况来看,下一步经济复苏将从目前的快速反弹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我国复苏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低于长期平均增长率的水平,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为8.9%。但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1月份消费价格则出现1.5%的上涨。
在此背景下,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复苏,一方面,要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从目前主要依靠公共投资转变为依靠内生性的投资和消费增长上来;另一方面,要抑制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预期。为此,下一步宏观调控应该围绕“稳定预期、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的要求,对扩张性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实行有松有紧的结构性政策,培育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特别要防范信贷快速增长和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等不利因素,推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升造成的资产价格大起大落、通货膨胀预期急剧上升可能带来的复苏反复风险。
(二)根据经济复苏特点决定财政货币政策退出顺序及组合
由于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的公共投资拉动部分的增长较快,而与财政和货币政策联系均较密切的市场内生性投资的增长较慢。因此,应从财政政策先退出,而后考虑货币政策退出。但考虑通货膨胀预期逐步形成的情况,货币政策应率先进行调整,以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复苏的持续性压力和通货膨胀预期同时存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统筹安排,退出步骤要配合进行。下一步,财政政策主要用在促进经济复苏尤其是内生性回升上,货币政策要用在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和内生性回升,并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财政政策要根据经济复苏状况转型退出,货币政策要根据通货膨胀和经济复苏状况转型退出。
(三)坚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发挥体制机制对复苏的长效作用
要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压力的轻重缓急。目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和前期信贷快速增长主要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但2010年我国出现4%以上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世界经济出现了触底复苏迹象,但出现底部徘徊甚至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主要矛盾仍将是复苏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问题。下一步,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阶段还不能过早退出,但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以此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宏观调控要从目前以财政政策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货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需要在适当减轻扩张程度的同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抑制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金融不良资产。财政政策要从目前以公共投资为主,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结构性减税和结构性支出政策推动民间投资与消费方面上来。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发展
(一)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
1.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2009年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和结构特征,下一步货币信贷扩张速度需要适当收缩。2010年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要逐步控制在19%-20%和18%-19%水平,未来2-3个季度可以每月降低至少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左右。适当控制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住房投机性贷款,尤其要对房地产领域的投机性贷款等给予必要的遏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的信贷支持,消除对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信贷歧视,支持经济回升。
2.18用利率等手段,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一是继续运用央票等手段适当回收流动性。二是根据信贷增长趋势变化,分次小幅提高准备率,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在消费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并出现1%的上涨时,可以考虑提高准备金率,发出进一步收缩信贷的明确信号。三是适时运用利率手段,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当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超过2%时,可以小幅提高利率,同时,加大央票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发出稳定价格的强烈信号。
3.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国际游资流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国际资本流入是未来货币政策面临的重要挑战。从经济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贷款基本上属于优质资产,虽然在地方融资平台上可能表现出一定的不良贷款,但其实质是财政和准财政的财务调整问题。防范信贷风险要关注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授信贷款、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投资项目贷款,以及房地产投机性贷款风险,防止资产价格泡沫急剧产生和银行不良资产快速反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资本项目管制,防范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与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体系重建步伐,为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应有的基本金融服务。二是进一步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促进国有银行信贷行为合理化,弱化国有银行“一刀切”决策造成的信贷大上大下现象对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不利影响。三是积极发展消费者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内需持续增长。
2.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以创业投资为主的创新金融体系,推动我国从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金融体系向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的现代金融体系转变。以推出创业板市场为契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地方性初级资本市场发展。探索发展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债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资本和股权投资基金,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四、调整财政政策的重点及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一)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机制转换
要压缩政府直接投资、稳定民生支出、扩大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财政政策对市场性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降低就业性和内销性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和设备更新补贴,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投资。三是继续实施对家电和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电脑等既有利于消费又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四是适当减少对住房的税收政策优惠,调整新的产能过剩领域的财税优惠政策。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投资与消费内生性增长长效机制
一是在确保国家作为国有资源和资产所有者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结构性税收调整,适当降低全口径宏观税负,稳定企业收入份额,提高个人收入和消费能力。二是结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保障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应有收入,并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联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三是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四要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推动城乡消费升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