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要高度重视供给政策的作用
李佐军  2009-08-20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需求管理的作用。其实,供给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主要采取的是需求管理政策,这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忽视供给对政策的作用。
关键词: 扩大内需,供给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主导力量
  一、供给政策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供给政策是指从供给角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与之对应的需求政策则是从需求角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一般说来,供给政策往往强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包括产权、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等),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而需求政策则往往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强调政府干预,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供给政策而非需求政策在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如重商主义鼓吹需求政策,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强调通过出口补贴和进口课税等方式调控进出口需求,实现贸易顺差。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的需求政策,强调恢复“自然秩序”,强调土地要素供给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性。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全面系统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需求政策,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边”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强调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它自己的需求,将供给管理思想发挥到了极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全面批判了萨伊思想,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三大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自由竞争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实行需求政策,才能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注释1)。罗斯福治理经济大萧条的主要措施就是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20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需求政策的失灵。于是,反对政府干预、强调供给政策的理论,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开始兴起。
  
  其中,供给学派(以蒙德尔、拉弗、乔治。吉尔德、保罗。罗伯茨等为代表)在强调供给政策方面具有代表性。供给学派认为:提高税率虽然从短期看可以提高税收收入,但由于抑制了纳税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中长期看反而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在资源稀缺世界中,所谓商品过剩只是适销不对路的“劣等货”过剩,其根源并非需求不足,而是能引致新需求的创造性供给不足;企业并不只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而提供商品的生产单位,而是在创造需求方面发挥着能动性作用;经济增长源自供给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战后美国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说是由凯恩斯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不如说是由于凯恩斯政策“阴差阳错”带来的实际供给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机制所带来的。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注释2),调动企业积极性;削减政府开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赋予企业经济自由;稳定货币增长。里根上台后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虽然在其任期内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为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也是一种典型的供给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而非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国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和所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取决于动态的竞争优势而非静态的比较优势。政府应放弃重点扶持某些产业的产业政策,而应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和产业集群的良好环境。
  
  二、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
  
  
一国产品的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内需)和国外需求(外需)两个方面。内需又分为理论需求和有效需求两个层次,理论需求是不考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效需求则是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显然有效需求更具有现实性。国内有效需求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个体需求和团体需求(如企业需求和政府需求)、城市需求和农村需求等。
  
  近年来,我们在扩大内需中主要采取了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的投资需求、通过增加工资和提高收入提高个人的消费需求、通过消费信贷政策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消费需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的消费预期等措施。所有这些措施确实是直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有效措施,但企业和个人有效需求的扩大最终是由其供给能力决定的。原因在于: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个人、企业等)的各种有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率,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
  
  具体说来,企业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才能提高效益和收入,才能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个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才能取得较高的收入或待遇,才能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
  
  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减税而不是提高税率,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有效供给能力或竞争力。
  
  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提高了,即使国内需求没有扩大,也会保持经济增长,因为供给能力提高了的企业和个人会开拓外需市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赚外国人的钱。反之,如果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没有提高,即使国内需求扩大了,也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因为在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扩大了的内需市场很可能会被国外的企业所占领。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不是内需,而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供给能力,才是决定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内需不足可以开拓外需,外需总量一般不存在不足,只存在国内供给竞争力不够和供给适销不对路。若某种产品出现外需不足,则证明这种产品必须尽快淘汰。生产能力过剩,不能归咎于需求不足,而应归咎于生产能力没有适应新的市场需要和对结构变化的不适应。
  
  四、不要低估供给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在美国、日本、欧盟、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等主要经济体都不甚景气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了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甚至可以说处于近乎“一枝独秀”的状态。许多人都将其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指出,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需求政策只是导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股力量,以发挥企业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供给政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对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放松经济管制、鼓励民间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供给政策,都是引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需求政策实行时间长了副作用很多,如挤出私人投资、引发通货膨胀等,而大多数供给政策,如发挥企业活力、促进技术进步等,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由于需求受收入增长和购买力限制,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力量,而供给则是一种比较主动的力量。
  
  注释:
  
1: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大萧条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三条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由于经济中存在着工资刚性等制度约束、工会和其他垄断力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在短期甚至在长期都无法发挥作用,即经济无法自动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政府就不能仅限于“守夜人”角色,而应采取相机处置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减少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
  2:经济主体是否扩大经济活动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边际税率的高低,即看增加活动所增加的净收益是否合算来决定。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人们会以闲暇代替工作,从而劳动力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人们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和投资,同时经济活动将更多地由市场转入地下,从而损害经济效率。

作  者:李佐军    
单  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类别:财经政策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发展方向 (2009-08-18)
 试析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发展方向 (2009-08-07)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 (2009-05-21)
 扩大内需为什么需要大规模减税 (2008-12-16)
 明年我国三大需求政策走向展望 (2008-12-04)
 二OO八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8-05-27)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