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通过国际大循环实现经济追赶的
林毅夫,张军  2023-02-02
摘 要: 中国所实现的快速的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的成功来自于它在1978年做出的发展战略上的根本转变。它放弃了教条主义和不切实际的赶超思想,并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在给予原有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必要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稳定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给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变成竞争优势,并由资本的快速的积累和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快速扩张,不断矫正不符合自身优势的经济结构,为消除转型期的各种扭曲创造条件,在稳定和快速发展中过渡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努力改革其管理经济的体制去适应这些变化,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业化政策把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转变成在制造业上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工厂。
关键词: 经济发展,国际大循环,发展经济学,要素禀赋

  中国是战后极少数能成功实现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之一。给定它的人口规模,中国的增长堪称奇迹。以出口品的技术复杂度和科技进步的速度来衡量,中国也是后来者中技术学习最快的国家之一。考虑到40年前极低的起点和普遍贫困的状况,中国今天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后来者具有参考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所实现的快速的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的成功来自于它在1978年做出的发展战略上的根本转变。它放弃了教条主义和不切实际的赶超思想,并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在给予原有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必要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稳定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给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变成竞争优势,并由资本的快速的积累和符合比较优势部门的快速扩张,不断矫正不符合自身优势的经济结构,为消除转型期的各种扭曲创造条件,在稳定和快速发展中过渡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努力改革其管理经济的体制去适应这些变化,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业化政策把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转变成在制造业上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工厂。
  
  作为东亚的一员,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对于邓小平和中国的领导人在1978年做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发挥了重要影响。邓小平本人1978年对日本和新加坡的访问更是加深了他对寻找战略转变突破口的决心。中国政府派出的代表团于1978年对香港和澳门的考察,触发了领导人在1979年设立深圳和珠海等四个出口加工区(后称经济特区)以吸引香港在中国南部沿海投资办厂的想法。就这样,在上世纪80年代,借助于香港资本的联系,中国大陆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成为最早联系全球产业链的出口加工区。时至今日,昔日的经济特区之一的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可以与旧金山硅谷和以色列特拉维夫比肩的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上海市的开放,中国在其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加快了在吸引跨国公司资本投资和设立合资企业的速度。此后,包括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欧美的资本大举进入该地区。长三角的工业崛起是中国在促进本土制造业纳入全球生产链的第二个高潮。为此,中国开始变革并制定一系列法律和管理制度以配合FDI的技术转让和本土化进程。例如,学习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在法律上突破限制,允许国家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并鼓励把土地按50年期限批租给跨国公司。另外,对企业管理者的持续的培训以及开启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上的改革,对促进本土企业的技术学习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FDI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程度的提升主要可以用中国本土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学习能力的改善来解释,这些努力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对转让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扩散的能力。这说明,技术学习过程与政策学习的结合在中国成功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另一成功经验或许是,中国尽量避免推行了自上而下的一刀切的产业政策,至少在早期是这样。相反,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带有浓重的试验色彩。产业政策也往往局限在沿海的地区和一些规划的区域,以务实的方式在那些地区设立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经济试验田,将产业政策用作促进地区工业化的特惠政策。政府在园区内实行并确保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幅降低官僚主义,快速把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政府除了制定针对FDI的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之外,土地规划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实际上,中国政府对土地规划的高度重视不仅促进了工业化,而且也在经济发展中更新了城市。另外,为了实现工业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被要求致力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投资和投资环境改善,并要大力降低官僚主义。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政策,官员面临以相对绩效评估获得职位晋升的所谓政治锦标赛的动力。
  
  中国的经验也指出了战后延续至今的发展经济学的缺陷。已有的发展经济学对后来者的赶超战略的建议没有能够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内生逻辑,忽视了资源和要素禀赋的结构在成功的工业化战略中的决定性影响。由林毅夫倡导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理论,即新结构经济学,基于战后那些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功实现追赶的高成长经济体的经验,强调了基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在实现工业化和快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后来者在工业化中务必摈弃现成的教条,尊重和正视自身的初始条件、要素禀赋的结构和经济制度等制约条件,从实际出发,用看上去是次优的方式,逐步克服各种约束条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小步快跑,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转变。

作  者:林毅夫    张军    
出  处:《大国经济》
单  位: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经济类别:经济走势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扩大投资有潜力有空间有动力 (2023-02-01)
 活力中国彰显经济发展光明前景 (2023-01-31)
 积极部署开好局释放稳经济信号 (2023-01-31)
 稳中有进向好 乘风破浪向前 (2023-01-28)
 保持高新技术产业良好势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1-24)
 扩内需增活力,地方绘制经济发展“施工图” (2023-01-16)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