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投行专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齐援军  2007-09-13
摘 要: 文中首先对经济过热做了判断,预计三季度C P I 和GDP 仍走高,要警惕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过热”,其次是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哈继铭认为,在当前的增长模式下,中国在未来几年中不会出现系统性通货膨胀,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将趋缓。
关键词: 宏观经济,GDP,通货膨胀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全面绷紧。我们预测三季度的CPI和GDP还要再高出1至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尽管经济发展的“瓶颈”并未明显体现。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上。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是要素和资源价格过低。至于汇率水平,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中国合适的汇率水平是多少。汇率灵活性需要增强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其水平的调整将取决于许多要素,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罚力度的加大和资源价格的理顺。
  
  雷曼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虽然各项指标都比较高,但中国经济没有“过热”,只能说要防止“过热”。今年上半年GDP增长比较高,我认为主要是贸易顺差造成的。中国的GDP中有大约7%是主要由净出口造成的。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长85%,这就为GDP 增长率贡献约6 个百分点。而剩下的5.9%主要受消费、投资等影响。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经济还没有“过热”。首先,需要判断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可持续。从2005年开始,外贸顺差增速超乎所有人的预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但近来出现了向出口倾斜的趋势,并成功推动2006年GDP增长跨过11%的门槛。如果外贸顺差能够在未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那么有可能支持中国经济在今后几年保持11%以上的增长速度。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经济增长加快目前是全球性的现象。判断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要看经济增长质量。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比以往历年都好,公司盈利在加快增长,资本有效配置也在提高。
  
  哈继铭认为,在当前的增长模式下,中国在未来几年中不会出现系统性通货膨胀。中国当前食品价格通货膨胀较高,但是非食品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低而且还在回落。尽管工资水平也在上涨,但是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更快,结果是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仍在下降。我认为我国今年通货膨胀难以突破2004 年的高点。这是因为:首先,粮食价格涨幅小于当年;其次,原材料价格增幅慢于当年;第三,货币供给增长明显慢于当年。
  
  哈继铭认为,6 月份CPI 涨幅较大有暂时性要素的作用,一些地区的旱涝使蔬菜和水果价格没有出现往年的季节性环比下降,肉价大幅上涨对生猪供应的刺激需要一段时间方能显现。目前,国内玉米期货价格涨幅已经开始回落,国际玉米库存由于今年播种面积的扩大将出现上升。
  
  如果中国改变增长模式,大幅提高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那么物价水平短期内将上升,但随后经济增速将有效放慢,抑制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将冲高回落。
  
  孙明春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存在超调。我认为,食品价格上涨之后会稳定下来,一段时间之后,价格绝对水平会出现下降。需要警惕的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大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增高,导致其他物价跟风上涨。
  
  龚方雄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不一定会带来全面的物价上涨。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制成品的价格下降是全球趋势;服务业每年出现4%至5%的通胀是正常的,这两项构成核心CPI。因此,中国出现整体物价上涨的情况不太可能。
  
  孙明春认为,宏观调控更多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机制来调控。通过深化改革,一方面理顺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另一方面,真实反映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这样宏观调控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某些改革问题上,不能被短时期的困难所吓倒,要同时看到改革的风险和收益。比如,控制污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虽然可能增加短期的成本,但也会带动新的环保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崛起,从而增加就业。
  
  梁红认为,宏观调控越早动手越主动,越晚动手越被动、压力也越大。如果再不下“重手”调控,现在我们讨论经济是否“过热”,也许几个月后就要讨论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了。目前的微调措施相当于“一瓢水”,无法熄灭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熊熊大火”。如果能对汇率、利率等进行大幅调整,那么内外不平衡、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否则,最后或许只能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了。
  
  哈继铭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很强劲。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07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由原先的4.9%上调至5.2%,明显高于3.7%的历史平均水平。即使美国或全球经济出现较大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有限。
  
  原因一是中国出口市场更为多样化,对美出口占比正在下降,对欧盟和新兴市场经济出口占比不断扩大;二是中国出口结构升级,传统消费品出口占比持续下降,机电和设备出口占比大幅提高,使得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低收入国家,而越来越多地是高收入经济体。
  
  沈明高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外需的突然变化。如果外需突然下降,会对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压力。但是,目前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比较好,美国第二季度GDP 增长速度超过3%,欧洲经济的发展也比预期的快,“石油美元”强大的购买力可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崭新推动力量。 除非政治原因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短期内外需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作  者:齐援军    
出  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
单  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类别:宏观调控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摩根斯坦利:中国尚未进入通胀时代 (2007-09-13)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成就与主要经验 (2007-09-11)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逻辑顺序 (2007-08-23)
 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和调控思路 (2007-08-23)
 央行“非对称加息”显示非常意义 (2007-08-22)
 加息意在稳定通胀预期 后续仍有紧缩空间 (2007-08-22)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