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 |
黄征学 2024-06-26 |
摘 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搭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差异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引领全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
关键词: |
数字技术,绿色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 |
|
|
核心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搭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差异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引领全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由于“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和“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依然存在,区域之间和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的打造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六向发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搭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差异化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引领全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京津冀是生态和经济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高水平协同的重要基础,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同时把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在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三地同心向绿,共同谱写生态协同发展新篇章。2022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4%,"北京蓝"成为新常态,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永定河自2021年实现26年来首次通水后连续两年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接续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加快建设。
长江生态地位突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河湖库协同治理,逐步构建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同时,加快建设上海崇明、湖北武汉、江西九江、湖南岳阳、重庆广阳岛等5个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展浙江丽水、江西抚州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面启动长江10年禁渔计划,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基本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逐步展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承载着国际一流美丽湾区示范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开始就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广东省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示范省和“无废城市”的建设,主动深化同香港、澳门在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气候变化、跨境河流整治、危废物处置、土壤治理修复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逐步彰显湾区高质量发展底色的“生态绿”。截止到2023年,广东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建成17个国家3A级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85%。香港以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为愿景,计划到2035年把固体废物的人均废弃量减少40%至45%,把回收率提升至约55%。同时,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完善生态廊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着力塑造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生态格局。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肩负着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使命。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长三角地区"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近些年来,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绿色示范、创新引领、基因传承、交通支撑"为目标,打造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示范区成立4年来,已建立集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于一体的"三统一"制度体系,以"一套标准”规范三地保护基准、“一张网”实施环境监测评估、“一把尺”有效监管生态环境。其中,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领域出台的20项一体化创新成果已有7项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同时,三省一市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倡导区域环保信用合作,强化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夯实绿色发展底色。太湖流域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重要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19年的76.5%上升到2023年的83.7%。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地位十分重要,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水沙关系调节是确保黄河安澜的“牛鼻子”。全流域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瞄准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为目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同时,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在上游地区重点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甘南、若尔盖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在中游黄土高原开展小流域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在下游持续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II类水质,实现23年不断流。截止到2022年底,黄河流域累计治理6.55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主色调历史性地实现由"黄"变"绿"。
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重大战略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和“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依然存在,区域之间和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的打造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六向发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一是结合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动力源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二是锚定“双碳”目标,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打造近零碳园区。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比例,深化氢能、永磁电机、储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研究和应用。
四是推动数实融合,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转型模式,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园区建设,塑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同时,推进以数字孪生为驱动的智慧生态环境体系建设,赋能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协力提升区域和流域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
五是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流域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六是在继续优化空间结构、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两山”转化系列地方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指南,建立生态产品分类、质量追溯和认证体系,健全市场转化机制。同时,探索开展“绿票”交易,促进生态恢复、未来污染物治理和新增碳汇补偿,努力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