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及全面开放之后的稳定和效率
邵长毅  2006-12-11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开放银行业能否兼顾微观的效率和宏观稳定,如何培育银行业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中资银行能否成功利用后发优势、克服自身困难完成赶超的“蛙跳”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打造中资商业银行的品牌,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意义深远。随着银行业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将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银行业的分析要全面分析中外资银行的动态发展,不应是静态的此消彼长。中国和世界的决策部门和商业机构应共同创造促进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和双赢的良性机制。
关键词: 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银行竞争,效率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全世界也开始对中国银行业备加瞩目。5年前中国政府加入WTO为银行业的改革开放揭开了帷幕,5年后中国政府兑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以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为标志,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全面竞争的时代正式到来。2006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在承诺的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开放银行业能否兼顾微观的效率和宏观稳定,如何培育银行业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中资银行能否成功利用后发优势、克服自身困难完成赶超的“蛙跳”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打造中资商业银行的品牌,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意义深远。
  随着银行业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将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银行业的分析要全面分析中外资银行的动态发展,不应是静态的此消彼长。中国和世界的决策部门和商业机构应共同创造促进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和双赢的良性机制。
  
  一、全面开放前中资商业银行的自我完善之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系在经济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下逐步演进和发展的,因此分析中国银行业必须结合历史沿革。
  
  1、六十多年中国无真正的商业银行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历史上有活跃的票号(以晋商最为有名),票号是按商业原则经营的商业银行,个别经营发展好的票号还在境外开设了分行。在新中国成立后按计划经济思想建立的银行主要提供核算和支付工具,客户是国有企业,全国都是一盘棋,不需要风险管理。笼统地说,从20世纪30年代晋商票号破产到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计算,中国在六十多年时间内无真正的商业银行。随着改革深入和改革先驱邓小平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80年代以后中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建立、银行业体系逐步形成。
  中资商业银行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相适应,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同时,为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商业银行(当时称为“专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原则也与真正商业银行的正常理念相背离。商业银行普遍重发展、轻管理,风险管理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薄弱。此外,在关系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方面,如人才的积累、健康文化的培育、风险管理架构的构建、内部控制、IT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因此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暴露了大量的风险,即使同样的风险也容易反复出现。
  
  2、主动引进外资银行作为中资银行学习的样板
  
如上所述,由于中国真正的商业银行活动中断几十年,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文化(例如晋商票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徒制和身股制等特殊的内控和经营方法)未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中资商业银行在寻求自我发展、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不得以转向欧美的发达商业银行,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向外资银行学习的现实办法是向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对外资银行开放也是与开放初期引进外资的政策相一致的,政府在其中起了推动作用。引进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效应是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但没有免费的午餐,向外资银行学习的过程也为外资银行了解中国市场提供了方便,外资银行在此过程中积累实力并逐步发力,对外资开放的过程也是培养竞争对手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与拉美和部分亚洲国家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被迫求助外资银行、对外资银行开放不同,我国银行业的开放是对外资银行的主动开放,并逐渐从侧重引进资金转向重视借鉴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市场发展水平高,相对饱和、竞争充分和高度健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市场开放,主要是换取新兴市场国家对其开放市场。
  
  3、在中资商业银行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政府所主导的银行改革也在交错进行
  
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银行体系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银行部门的改革。首先,政府部门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国家注资和股权多元化等方式,化解了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风险存量,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推动其上一个新台阶、在新的起点上参与竞争。其次,政府部门重视体制和机制再造与良好管理的有机结合,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原则推动了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动其成为上市公司以加强市场约束。再次,政府部门推动商业银行采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内部挖潜。总之,以工、中、建、交四大银行上市为标志,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出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仍是巨大的挑战。
  
  4、中资商业银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很多是阶段性的障碍,短期内很难逾越
  
从国际上分析,中资商业银行的发展首先面临国际大银行强有力的竞争。欧美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业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一方面国际大银行纷纷将新兴市场国家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一些欧美国家的监管当局又在监管标准、财务和经营管理方面设置高门槛以限制中资商业银行进入其国内市场。中资银行在国内也受制于当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如程度不同的信用文化缺失;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历史上形成的对国企的过度信贷;缺乏合格的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群体的不良经营行为(包括一些国际大银行诚信水平近期也有所下降)对良好银行经营行为的冲击等。中资银行作为国际大银行的赶超者,短期内通过“蛙跳”策略跃过各种障碍需要非凡的技艺和勇气。
  
  二、全面开放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中国引进外资银行的总体思路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原则一致,目标是主动引导外资在中国银行业的布局,使其在推动整体中国银行业的升级、改善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并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中外资银行的互利双赢以兼顾的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和安全。总体上,在全面开放前我国引入外资银行的实践基本上达到了以上目标。
  
  1、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根据外资银行进入拉美、东欧和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分析,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投资者包括国际性大银行、区域性大银行和各类投资基金三类。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总体上从跟随其跨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到向逐步定位于开发本地优质客户转变。汇丰银行力求发展为全球的当地银行的战略(World Local Bank)即是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投资者基本上包括了以上三类,如国际性大银行(花旗、汇丰)、区域性大银行(如总部设在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大型银行)以及投资基金(如入股深发展银行的新桥集团等)。外资银行进入的形式有独资、合资、参股、设立分行等。截至2006年9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国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分支行的形式是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主要形态。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2家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存款总额334亿美元,贷款余额549亿美元。
  
  2、在华主要外资银行已完成了经营战略的转变
  
外资银行通过在中国市场与中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以及与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的实质性合作(主要是几家外资战略投资者与四大银行的合作)等实践,部分大型银行已做好经营战略转型的准备,即从跟随其国际客户到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以至发展部分优质客户,向定位于中国市场全面客户的转变。中国政府兑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颁布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承诺的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也为外资银行2006年12月11日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后,国际性的外资银行可充分发挥其在银行产品开发、风险管理、IT系统、银行文化方面的竞争优势,并可利用其财务势力采取综合的资本市场运作增强其竞争力,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3、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政策推动了外资发挥促进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稳定的双重积极因素
  
通过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以增强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是促使外资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和稳定激励相容的一个良好的机制设计。对于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中方重视发挥外资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作用,鼓励外资通过多层次和多个途径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此外,在深刻分析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制度性原因的基础上,设计通过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以制约中资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并进一步明确对外国战略投资者的监管要求(银监会提出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五项审慎标准)的机制,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在保持国家绝对控股的条件下、促使外资积极发挥作用,逐步促使外资成为银行业稳定的积极因素,在此过程种通过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指导,以逐步达到开放背景下的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和安全的政策目标并逐步创造中外资银行互利双赢的体制和机制。
  
  三、银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微观效率和宏观稳定的关系
  
  
值得提出的是,对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拉美、东欧和亚洲等)效应的分析,不仅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在实践上也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引入外资银行的效应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的状况(如银行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具体的事件(如有无银行危机发生)等综合分析,因此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简单下结论容易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以下只是对银行业开放过程中的微观效率和宏观稳定两个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
  关于微观提高效率,总体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当地的银行业文明水平(新兴市场国家的商业银行进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市场,此种效应将不是很明显)。关于宏观稳定,由于外资银行在另一国的分支机构(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存在,如分行、子行或参股的形式),必须遵循其境外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容易受其母公司的影响而出现不利于当地银行部门的动机(典型的是突然撤资),从而不利于所在国的银行部门的宏观稳定。此外,外资银行通常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层面介入不深。一般认为,外资的撤资与本地的商业银行的破产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可以表现在外资银行更多从资本获利的角度出发,不关注当地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对不考虑所在国的利益。因此在改进效率的同时,有宏观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上解决微观提高效率和宏观稳定的对立关系,可以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而不是零和游戏),实现外资银行与当地银行的互利双赢,从而促进一国银行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中国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稳定
  
  
我国银行业的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的银行业相对年轻,银行业的开放也刚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任重而道远,许多问题尚需经实践检验,而且许多问题本身也在动态变化。因此,目前很难提出倾向性的建议,仅提出几个问题讨论。
  1、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效率与稳定的对立问题?能否认为2006年全面开放前外资银行带来的主要是发展和稳定的激励相容机制,2006年全面开放后对立关系开始显现?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机制强化,银行业开放在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同时宏观稳定的压力将更大。
  2、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有无“度”?如何保持开放的主动性,即一方面遵守承诺,另一方面又充分使用WTO等国际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的银行业,以提高效率为本并在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效率?目标定位很重要。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应采用大国的发展战略,不能参照小国的发展模式(如在一些国家,外资在银行业的比重高达80%以上)。
  3、如何践行全面开放的大国理念?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更重视将银行业的整体效率和稳定作为调控目标。尽快取消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充分发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各自的优势、激励其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重视对政策的动态分析和调整,创造中外资银行互利双赢的体制和机制环境。最后,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应加强与国际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开展实质性的对话,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4、根本出路在中资商业银行的全面振兴?由于本地银行与当地市场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血肉联系,总体上本地银行对本国经济的贡献度更大,也更稳定。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技术层面到控制开放风险的战略角度,本地银行的稳定程度应高于外资银行,如韩国等国家就出现了外资银行配合央行调控的主动性不如本地银行的现象。中国作为一转型国家面临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等艰巨目标,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又存在多层次的不平衡,从现实角度出发,中资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体并保持竞争力对一个大国的政府在实现其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回旋余地应更大。

作  者:邵长毅    
出  处:中国发展观察
单  位: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国际研究处    
经济类别:银行保险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外资大量参股国内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2006-12-08)
 中国银行业:改革初战告捷 盲目乐观不得 (2006-12-08)
 美联社:中国银行迎接市场开放 (2006-12-08)
 全面开放背景下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006-12-07)
 构建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 (2006-11-28)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困境与对策 (2006-11-27)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