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通胀与通缩之间的转换逻辑
巴曙松,华中炜  2009-06-04
摘 要: 自2007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急剧波动,各国同时经历了一轮通胀向通缩剧烈转换的经历。应该说,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生产与消费运行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美国的过度消费和新兴国家的过度生产是经济失衡的逻辑起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通胀和经济剧烈波动的基本面因素。面对百年一遇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充分评估危机冲击,启动各项可能举措应对通货紧缩和经济加速下滑风险。
关键词: 全球经济,全球化,消费运行方式,金融危机,通货紧缩,经济增长
  自2007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急剧波动,各国同时经历了一轮通胀向通缩剧烈转换的经历。应该说,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生产与消费运行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美国的过度消费和新兴国家的过度生产是经济失衡的逻辑起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通胀和经济剧烈波动的基本面因素。面对百年一遇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充分评估危机冲击,启动各项可能举措应对通货紧缩和经济加速下滑风险。
  
  一、通缩风险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突出矛盾
  
  
2008年7月,由于食品及能源价格急剧上涨,全球消费物价指数(CPI)升至5.2%,达到12年的高位。但随后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农产品产量增加和美元走强均令商品价格回落,全球通胀水平在7月见顶,主要发达市场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随后通胀指数都出现了逐步下行的趋势。
  
  从2008年10月开始,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显现通缩压力。美国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跌1%,创历史上最大跌幅;日本10月CPI环比也下降0.1%。泰国、韩国和澳洲等新兴市场国家11月通胀率与全球同步回落,如泰国11月通胀率从10月的3.9%大幅降至2.2%。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同步一落千丈。原油价格从每桶150美元以上迅速跌落至50美元下方,铁矿石、煤炭和粮食价格也都大幅下跌。
  
  就中国来讲,2008年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增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继5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增幅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降,10月份PPI同比上涨6.6%,增幅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PPI涨幅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降。根据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可以预计中国未来物价将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全球从通胀向通缩风险的突变,主要原因不在于各国采取的加息等措施发挥作用,而在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需求的快速下滑。这种情况类似于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1933年所描述的"债务通货紧缩"(Debt Deflation),即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过度投资的经济体系信用扩张,过度负债出现,在这时,如果出现意外事件的冲击,整个商业信用过程就会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这时,货币乘数收缩,货币流通速度和一般价格水平都会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生力量(如政府干预)阻止,由于信用的破坏和交易下降,必然会导致劳动雇佣减少,企业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增加。而且这一切会导致产出、贸易量和就业水平下降,影响人们的当期消费,进一步降低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形成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进程。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已收缩0.5%,是2001年进入衰退期以来最大跌幅。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更是宣布美国早在2007年12月就已经开始衰退。欧元区和欧盟27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均环比下降0.2%,而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0.2%和0%,显示欧盟和欧元区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持续恶化,中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等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而通缩意味着流动紧缩、信贷停顿、市场失血、消费疲弱,使库存商品难以被有限的资金吸纳和消化,实体经济陷入萎缩,最终必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
  
  二、通缩背景下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增长的疑云导致通胀风险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可控,但并不是说价格形势的反转就是不可能的。正如2008年上半年很难有人预测全球会如此快地走向通缩一样,不确定的通胀因素亦需要加以考虑。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如同市场上涨时不按常规出牌一样,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行时也将是不理性的。虽然目前很多资金从能源和大宗商品撒出加重通缩担忧,但市场普遍预期这一现象不会持久,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投机资金的去杠杆化进程;一旦这个进程告一段落,大幅调整可能就会接近尾声。同时,从实体的需求看,随着厂家为了抑制供应而减产,许多商品价格预期随着次贷危机冲击的逐步趋稳而会相应触底。基建支出计划以及诸如中国等快速增长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仍在增长,可能意味着这一轮危机冲击过后,如果全球消费和生产结构没有出现明显的调整,那么,随着大规模救市所注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未来可能面对的流动性过剩压力仍然存在,未来商品价格涨势可能会更加猛烈并更具通胀效应。全球将面对的原材料短缺程度可能会高于此前预期,部分是因为众多公司搁浅扩张计划,而全球各国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帮助引发需求。新桥梁、公路和发电站对资源的需求更大,长期的通胀因素依然不能忽视。
  
  (二)美元走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得益于人们的避险需求,美元指数自2008年7月底以来上涨了约17%。据投资银行UBS披露的数据,2008年10月底美国共同基金投资组合当中的海外资产比例降至22.5%,而几个月之前曾达到26%的巅峰。可以想像,在全球投资者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外币资产汇回和美国公债避险功能的角力之下,美元到2009年年初估计仍将受到支撑,但很多市场参与者越来越警惕,如果市场先前迫于压力对美债以及去杠杆和资本保全操作产生的偏好情绪减退,美元的遭遇可能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被动流动的资金意味着美元的命运与金融风暴的剧烈程度紧密相连。而美联储采取的积极的宽松货币政策显然令2009年稍晚的美元前景蒙上阴影,这为商品市场的走向带来了疑问。在金融市场上,因为大量的资金处于避险动机进入美元债券市场特别是短期债券市场,这可能会成为次贷危机演进中的另外一个正在形成和扩大的泡沫市场。
  
  三、中国应对通缩及经济下滑的政策走向
  
  
由于外部环境和国内投资需求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上出口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经历多年扩张后开始收缩,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需要时间,中国经济面临着内外需下滑的双重挑战,加大了通缩风险。但相对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前有更为强大的国力,更为充足的资源,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尽管面临目前这样一个百年一遇的严峻挑战,中国依然有可能在充分评估危机冲击的前提下,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启动各项可能的应对举措。
  
  (一)短期政策应当重点防止宏观经济过快回落
  
  
在次贷危机冲击下中国宏观经济的过快回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应对危机冲击的角度,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举措,扭转当前宏观经济过快回落的趋势,否则,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回落,通缩风险会进一步加剧。从经受冲击最大的外贸外需行业看,要妥善处理好促进转型与防止经济过快回落的关系。经济转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时间才可能进行,如果企业在短期内过大的压力下大面积倒闭,转型升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针对当前外贸所经受的巨大冲击,及时采取相应的缓解外贸压力的举措十分重要。
  
  (二)防止通缩、应对危机重点要回到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方向上来
  
  
促进内需发展应当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次贷危机冲击、防止通缩的政策主线之一。这主要包括: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税收、启动农村市场等。采取适当的政策举措,扭转房地产、汽车市场迅速下滑的趋势,通过廉租房等的建设,以新的方式发挥房地产市场对于内需的带动作用。
  
  (2)激发企业活力,改革基础产业和一些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模式,放松准入,以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
  
  (3)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依然对就业等十分担忧,这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以及增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进入限制,参照入世条款,给予民营资本平等待遇。
  
  (三)坚持适时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
  
  
中国政府在出台扩大内需的各项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并重。实际上,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改革可以有效促进结构调整的进行。中国许多领域都能看到价格管制的影子,从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到成品粮及粮食制品。关键生产要素价格的正常化,将在帮助调整结构、平衡经济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通胀水平低企、需求不足,创造了推进价格改革的良好空间,正是推动各类价格机制的好时机,中国正在致力推进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同时,经济增长下行期中推进价格改革需要考虑受损人群的利益。例如,政府已经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收储价格以保证农民利益,未来的价格改革中也需要政府更多配套措施。

作  者:巴曙松    华中炜    
出  处:西南金融
单  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类别:经济走势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空间有多大 (2009-06-04)
 中国经济2009年有望"保八望九" (2009-06-03)
 全球经济转型要解决三大失衡问题 (2009-06-03)
 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看到风险,更要看到机会 (2009-06-02)
 宏观经济走势与我们的任务 (2009-0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2009-06-01)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