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东亚经济影响和前景展望--第七届中韩经济合作研讨会综述报告 |
于晓莉,史育龙 2009-10-09 |
摘 要: |
2009年7月13-15日,第七届中韩经济合作研讨会在江西省井冈山市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东亚经济影响和前景展望”。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1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就金融危机、中国和东亚经济形势及合作前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经济走势,东亚经济,合作前景 |
|
|
2009年 7月 13-15日,第七届中韩经济合作研讨会在江西省井冈山市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及对东亚经济影响和前景展望”。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1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就金融危机、中国和东亚经济形势及合作前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 后危机时期亚洲经济走势判断
与会专家认为,亚洲各国负增长幅度减小,有希望在未来短时间内走出低谷。但由于外部市场低迷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也给未来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
(一)关于亚洲总体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研究院叶辅靖认为,金融危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对亚洲各国经济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将会明显下降,全球信贷紧缩会对亚洲各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明显减弱将进一步给出口依存度高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冲击。他认为,随着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光明。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金翰成副研究委员认为,亚洲国家在1998年已经历过一次金融危机,并在本次危机初期就做出了积极应对,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协助下,亚洲国家有望比预期更快地克服危机。他认为,由于世界经济至今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2009年将会是亚洲经济相当困难的一年,亚洲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还要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二)关于中国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分析,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国内需求不断扩大,资本市场、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主要市场全面活跃,工业生产明显复苏,GDP增速触底后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短期内有影响,但不改变长期增长趋势,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没有改变。叶辅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财政政策实施空间较大,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也得到有效结合,同时国内市场广阔,因此从长远来看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三)关于韩国的经济走势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金博洙认为,韩国政府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预算、推进金融改革、实施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免以及增加就业岗位等一系列措施,近期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了改善的征兆,但目前还难以得出经济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韩国经济全面复苏可能要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章奎研究委员认为,韩国经济已经触底。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已恢复到 0.1%,同时伴随金融指标改善、库存调整加快等积极现象。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趋稳,但实现全面复苏仍然困难,因此韩国依赖出口实现经济复苏的空间受阻。尽管韩国政府全力通过经济刺激方案来扩大内需,但短时间内内需并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四)关于日本的经济走势
叶辅靖认为,日本经济和金融市场与美国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2009年很难走出低谷。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炯根副研究委员也认为,尽管日本出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对策,但财政支出比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过多的国家债务负担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致命弱点。预计日本的经济刺激方案能使GDP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与日本政府预期的 1.9%相差甚远。
二、中韩经贸关系及未来展望
与会专家认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韩经济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泓研究员指出,中韩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倾向都很高,其中韩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倾向程度要远远大于中国对于韩国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导致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极不平衡。1993年以来,中国对韩贸易一直保持逆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从韩国进口了大量中间品和零部件,经过简单加工后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实际上是作为韩国等与世界经济交往的中介。宋泓评价,十多年来韩中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但主要表现为中国对韩国开放的单向融合。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优势的逐渐消失和传统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中国不会一直居于制造业的低端,未来在高端产业领域中韩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他提出中韩之间需要一个更加平衡、双向的合作框架,而建立中韩自贸区是好的选择。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李承信副研究委员总结了中韩贸易结构的特征:一是以生产资料为主;二是在华韩资企业生产商品占对华出口很大比重;三是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基于韩中贸易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她认为当前为克服金融危机难关,中韩需加强合作;从中长期来看,预计韩国对中国贸易的进口增长率将高于出口增长率。
与会专家对企业对外投资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认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韩企业对外投资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臧跃茹研究员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充裕,部分企业也初具实力,尤其是在外部市场不景气背景下,为对外投资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盲目性以及文化融合等障碍依然存在。臧跃茹提示,危机之时尽管对外投资的机会很多,但长期看将遭遇竞争对手的技术、产品、资本等多层面的挤压,还可能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制约,因此中国企业要防止陷入投资并购的陷阱。她建议,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走出去”企业的行为,规避环境及社会风险,同时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应着力完善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海外投资担保体系、灵活使用外汇储备以及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关于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问题,宋泓从起始、减缓、扩展等三阶段入手分析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一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二是中小企业比重大、平均投资规模小;三是集中在距韩国较近的长江流域、山东及京津地区。李承信进一步提出,金融危机之前对华投资呈现的新特点:一是韩国对华投资中投资项目数量出现小幅减少,但投资额却呈持续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韩国对华投资从委托加工等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转向电子、汽车、运输装备、金融、房地产等大规模投资;二是制造业领域投资比重大幅下降,服务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增加显著。关于中国对韩投资,根据她提供的数据表明,仅占韩国利用外资的很小部分,投资方向仍以制造业为主,其次是服务业,这两项占总投资比重的99.5%。她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韩投资结构将向结构高度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韩国对华投资中将会集中在资本、技术领域,特别是随着中国持续成长型市场规模的扩大,预计韩国企业对中国内需导向性投资将会扩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意向持续增强和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的政策导向,韩国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同源将促使中国企业扩大对韩投资。她还建议,中韩两国应考虑共同开发第三国的市场和海外资源。金博洙进一步提出,尽管近期韩国对华投资仍在下降,但是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将会吸引韩国企业在今后进一步扩大投资。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与会专家认为,亚洲国家应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吴龙协副研究委员认为,清迈倡议基金具备很多优势条件,如能建立相关制度结构,将会有效地演变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他同时指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可能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在三方面的冲突:一是国际货币基金和亚洲货币基金将处于相互竞争状态,相比之下,亚洲货币基金能够为东盟“10+3”国家提供更快捷、低成本的贷款渠道;二是亚洲货币基金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限制,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规定,当前清迈倡议成员国只能够提取不超过该基金总额20%的资金;三是随着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规模的扩大,并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作同样有效的情况下,各成员国可能会在加入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后,减少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
与会专家围绕亚洲是否需要亚洲货币基金展开讨论,吴龙协认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将会对亚洲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叶辅靖认为,在金融领域,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不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建议中韩两国应进一步推动有利于亚洲制造业发展的国际金融体系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晋平研究员认为,韩国专家对清迈倡议将会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的预计过于乐观,实际情况是目前的进展依然困难。
就中方专家提出的韩币近期大幅贬值和韩国没有动用清迈基金的原因,李章奎分析认为,韩币贬值是金融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的自发波动,考虑到资金使用成本和自身市场有能力抵御风险等因素,平衡利弊后最终没有动用清迈基金。
四、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格局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金融危机使亚洲各国受到严重冲击,推动现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叶辅靖认为,这些变化是局部变化而非总体改变,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未来面临重大变化,东亚生产网络与以欧美作为最终产品销售地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发生改变,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将进一步增强。他认为危机前亚洲整体格局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是金融危机爆发前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二是日韩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相对高端位置;三是日本的金融优势在亚洲相当明显。他提出,危机并未完全改变中国综合竞争力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日韩的状况。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重点突出内外协同战略,即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促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金博洙认为,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变化,美国和欧洲将会呈现相对弱势,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将会保持强势;同时国际分工也会经历新的调整,中国今年开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将代替日本成为亚洲的“救援投手”,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都将会得到加强。
五、金融危机对中日韩贸易影响及未来展望
与会专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日韩对外贸易产生强烈冲击。中日韩三国对外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中日韩相互贸易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三国间贸易失衡状况并未得到改善。赵晋平认为,造成中日韩三国贸易下滑的原因很多,除国际市场需求等外部市场因素之外,应特别关注传统贸易方式、投资相关商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和部分商品竞争变化等结构性原因,三国贸易能否恢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最终市场的美欧日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赵晋平通过对制约中日韩对外贸易改善的内外部因素分析,总结了近期的发展特点:一是三国间自由贸易协定近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三国对外贸易和相互贸易短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三是三国相互间的贸易顺(逆)差规模扩大趋势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相对失衡仍存在继续上升的可能等。
关于对中长期的展望。他认为中日韩三国优势显著,未来贸易有望获得较快增长。为了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中日韩三国应吸取亚洲金融危机和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把提高最终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最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构成了外对贸易的重要通道。综合运输研究所苏斌助理研究员建议进一步开发绥满联运通道,扩展我国与日韩物流合作。他认为,通道的发展符合区域内各方利益,也与日韩相对港口发展方向相一致。鉴于目前存在一定技术障碍,他提出,各国政府应通力合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开放物流市场、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跨境通道、简化检疫检查手续、加强国际间物流合作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