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启示 |
房国忠,刘贵清 2009-11-27 |
摘 要: |
城市群产业空间是城市群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与此同时,由于地区分工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诸侯经济”、“以邻为壑”的现象也日趋突出。日本与美国是城市群产业空间发育较为成熟的典型国家,在区位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扩散格局、空间演化阶段以及政府调控机制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值得我国城市群发展借鉴。 |
关键词: |
城市群,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制造业 |
|
|
城市群是极其重要的现代经济区域类型。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国家和地区的特定区域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群经济组织,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则有赖于城市群内分工水平的提高。日本与美国是较早形成发达城市群经济区域的典型国家,分析美国与日本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特征,总结其发展与调控规律,对我国城市群产业空间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一)日本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1、产业空间格局特色鲜明。日本是亚洲城市(带)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城市群之间产业结构类型炯异,功能特色鲜明,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不仅是全国的大市场和重要的综合性大工业带,也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京阪神圈,早在江户时代就是全国的最大市场,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生产为中心的大工业地带。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东京城市圈,以生产纤维、陶器等传统工业为主,逐渐发展为重化工业区,是日本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
2、产业空间联系高度一体化。在日本,各个城市群内部形成紧密联系的高度一体化经济区域,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物资流量较低,仅占全部物资流量的1.5%,而区域内的货物流量达到85.3%。日本三大城市群之间制造结构相关度变化显示,除名古屋城市群有逐渐向东京城市群接近的趋势外,京阪神圈和东京圈基本保持了较稳定状态。
城市群内邻近的地区和城市由于交通发达很容易连接一体的工业区,构成不同的产业带。如东京和横滨市相距25公里,而且都是大的工业城市,因而在日本被称作“京滨工业区”,这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以东京湾沿岸的城市东京、川崎、横滨为中心,向周围的沿海地区及内陆部不断辐射延伸。该工业区大致可分为京叶工业区、鹿岛沿海工业区、内陆部工业区三大块,机械、印刷、出版业的比重较高。
3、产业空间分布逆序圈层化。相对于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次序,日本城市群产业在城市群中呈现出圈层化的逆序分布形态。以东京城市群为例,城市群核心主要是第三产业,中间环状地带主要是第二产业,外圈层则主要是第一产业。中心城市东京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3.8%,中间三个县的第三产业比重不超过70%,外围四个县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60%以下。东京制造业从业人员57.8万人,占都市圈总数四个县的22,2%,紧邻东京的三个县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48.9%,外围四个县75.2万人,占28.9%。城市群外围的枥木县、茨城县、山梨县等地区农业比重较高,主要面向东京市场。
4、产业空间调控政府主导化。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使日本政府较早地重视国土开发和整治,城市群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空间组织是在日本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下逐渐形成的。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国土开发纲要,1950年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1962年通过《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一全综),强调构筑城市群解决过大都市问题,1969年“二全综”着重解决东京-大阪城市经济带过度聚集问题,1977年“三全综”要求克服城市群人口、产业的地方分散倾向,1987年“四全综”强调促进城市群产业空间的多极分散布局,1998年“五全综”则强调形成多个产业轴型结构。
(二)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1、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在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高聚集效益和多经济功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经济活动。早在20世纪初期,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t联邦政府就对城市群产业经济区作出界定。1910年规定了大城市区范围;20世纪40年代又根据城市群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大城市统计区范围;60年代进一步将全国主要经济区划分为196个标准大城市统计IX;1987年,根据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大城市群和大城市带发展的情况,进一步改进城市群经济区划分为大城市统计区和合并大城市统计区。通过对城市群的明确划分和范围界定,就为划分全国大经济区奠定了基础,从而在城市群的经济基础上把全国50个州划分为九大经济区。
2、以城市群产业空间分异为基础的区域分工格局。由于美国地域辽阔,平原居多,人口流动和产业分布不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从而形成了以城市群经济为基础的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工格局。以东北沿海地区和五大湖地区的港口和工业城市经济圈为核心,形成了全国主要的工业“制造产业带”,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制造业职工和四分之三的制造业产值;而中部、西北和山区集中了全美农场数的81.6%,农用耕地的90.6%,农业产出的90.0%,成为美国的主要农业和采掘业聚集区。这种特殊的地域分工,必然要求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所以,美国的路网长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发达的交通设施条件和便利的运输,促进了美国以城市群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3、以人口流动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经济的引力、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使美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群产业空间的相互作用。据资料显不,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口流动的态势表现为:一是从乡村流向城市;二是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三是从北部地区流向南部地区,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阳光地带’’城市群产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人口流动渐趋缓慢,各城市人口密度趋于下降。主要是由于大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和蔓延;非城市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区的,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圈之间的连绵区人口增长很快,从而推动了以城市经济圈为核心的大城市产业经济带的发展。
二、日本与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比较分析的基本结论
纵观日本与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根据对国外主要典型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的总结与比较,可以得出一些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的规律。
从欧美与日本等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开发的经验来看,它们确实体现了这些后工业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其许多特点值得我们的借鉴。
一是重视首位城市(Primate city)的作用。城市群内各城市都具有相互吸引的作用,但是,在特定范围内,首位城市具有增长极核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吸引辐射功能,它的发展变化影响城市群内的每一城市。
二是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城市群产业空间体系日趋完善化的重要条件,所以,城市群一般都沿着经济交通走廓(主要是交通干线)方向开发。在城市群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交通工具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条件下,各城市之间要彼此合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地域分工城市群体系,就必须以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为依托,使之成为城市间的连结枢纽。
三是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的动态性。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功能、形态和空间布局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可能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有些则可能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经济走廊效应将会更加显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区的集散主要沿交通干线进行,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内的城市建成区扩展自市中心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增长。通过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内部的不同等级城市的集散作用,将形成由国家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地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地方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所组成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梯度链,把城市群内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技术扩散体系和市场组合体系。
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是多层次的开放型网络体系,市场机制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在城市间空间流得以顺畅进行的充分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流的有序合理,一方面依赖于市场机制,实现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区市场化;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功能组织,通过要素的市场价格引导,需要财政、税收、利率、法律等支撑体系保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城市群地域结构才能沿着有序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化。
三、日美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经验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20世纪90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市、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地区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等典型城市群经济体,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城市群产业空间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正处于中心集聚的阶段,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来自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所产生的集散效应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是我国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的动力源。人口与企业的扩散、新城市的产生、卫星城镇的出现、区域交通走廊的建设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将是城市群产业空间变化的风景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地区分工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诸侯经济”、“以邻为壑”的现象也日趋突出,大量的重复建设、市场封锁、盲目竞争、流域污染等问题成为障碍城市群整体经济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根据前面对日本与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我国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应从空间规划、产业定位、要素载体整合、制度协调等多方面合理借鉴日本与美国城市群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统筹空间规划
制定和实施空间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结合日本与美国城市群产业空间规划的基本经验,我国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规划应包括空间层次、集聚与扩散格局、产业区布局等内容。
城市群产业空间层次规划应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来结合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首先要在全球背景下看香港、广州、澳门与深圳的产业发展,即宏观尺度;其次,从我国沿海或华南地区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的发展,即中观尺度;第三,从珠江三角洲本身城镇密集区分析城市群产业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大中小城市产业区的个性、共性及其相互关系,即微观尺度的视角分析。
统筹集聚与扩散格局,主要是为产业增长中心创新活动带动区域结构升级创造条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上海应加强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与决策功能的集聚,同时,促进上海的资金、制造业、技术人才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向重点城镇,例如南通、苏州、无锡、昆山、常熟、嘉兴、湖州、绍兴等地扩散。长江三角洲的环杭州湾地区。近年超过100km2的开发区就达到10个,土地浪费严重,长江岸线利用不合理。科学的产业区布局规划必须对三次产业、基础设施、人口分布等进行综合部署,充分考虑区域市场容量、投资供给与合理的资源开发,使得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调整产业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地追求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区域比较利益原则发挥优势和开展区域联合协作,加之政府也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区域分工协作原则对产业空间调控的经验,造成城市群产业结构严重趋同。据测算,我国目前城市群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为93.5%,西部与中部相比较为97.3%,各省市城市群主要产品的趋同度:呢绒为100%,纱布为97%,手表为83%,水泥为100%,化肥为97%,塑料为93%,车床为93%,汽车为87%。
城市群产业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产业合理化布局,适度进行功能性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协调国家级大城市或区域性大都市与地方中心城市间传统比较优势部门的分工,以及相同产业部门的地域分工。中心城市应建设城市群产业空间的龙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地方中心城市主要实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部门内分工。小城镇则承担联系城乡产业链条的初级加工与市场中转功能。
促进专业化集群发展是协调产业功能定位的主要途径。应以核心城市产业区为基点,集中资源,以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借助专业分工与合作,带动上下游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城市产业区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形成高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三)整合要素载体
加强交通、市场、资源、生态等要素载体整合建设,是改善城市群区位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整合城市群产业空间的必要支撑。考虑到目前我国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其它各级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建设区域快速交通体系的条件。应该积极发展以快速客运为主的导向型公共交通体系,以增强城市之间交通联系的通达性和通畅性,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空间的整体升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群应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围绕优势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首位城市为中心,枢纽城市为次中心的区域性信息网络系统。
我国城市群民间资金较为充裕,但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亲友问相互借贷和各种集资为主要融资方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改造升级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城市群产业空间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规范民间融资机制,适当开放金融领域,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我国江河流域内的城市带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问题,必须通过协同流域内上中下游的各个城市统一行动方能够实现。例如黄河频繁出现的断流现象,西部地区必须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东中部地区必须加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才能彻底改善流域城市带产业布局的生态基础。
(四)协调区域管治
政府协商、对话、制定共同行动准则,是加强城市间协作和互补,及时处理跨地区问题,推动建立大市场,形成城市群产业空间分工体系的必备要素。
利益分配问题是城市群产业空间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应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建立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如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以区域共同发展为目标,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构建城市群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此外,还要注重民问企业之间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技术协作、协商,制定生产标准,交流信息,避免恶性竞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