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市场规律的财政稳投资促消费,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
| 杨志勇 2022-02-20 |
| 摘 要: |
2月1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发表《不断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一文,其中详细阐述了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内涵要求,这包括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刘昆部长的文章是对今年全年的财政工作的总体解释和把握,也给出了一个清楚的方向,2022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2年的经济工作对“稳”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
| 关键词: |
经济规律,财政投资,发展质量 |
|
|
|
2月1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发表《不断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一文,其中详细阐述了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内涵要求,这包括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
刘昆部长的文章是对今年全年的财政工作的总体解释和把握,也给出了一个清楚的方向,2022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22年的经济工作对“稳”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稳字当头,稳定宏观经济,财政政策当仁不让。
宏观经济稳定从需求侧来看,不外乎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财政政策的实施有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政策效能如何不断提升,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自2008年起,已经连续实施多年。同一类型政策长期实施,难免会遭遇政策效力递减的难题。之前,中国通过不断优化具体财政政策措施,实现了财政政策实施的预期目标,促进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退出,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让需求扩大,让供给平稳,让预期恢复。稳投资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公共投资在稳定投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项债券资金是财政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在地方,专项债券项目更是扮演重要角色。专项债对于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合理的专项债限额的基础上,专项债券要顺利发行,市场上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资金,这就要求货币政策释放合理的流动性。专项债券融资成功之后,如果专项债券项目不能正常启动,那么专项债的作用仍然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地方专项债券项目的实施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项目准备不充分,或项目受到的一些约束条件无法突破,导致项目难以启动,筹集来的资金就可能趴在账上,不仅不能促进投资,反而带来资金沉淀。地方专项债券项目启动之后,在实施进度上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只有突破这些障碍,专项债券项目带动投资的作用才能很好发挥。总之,在专项债券顺利发行之后,仍要用好管好专项债券资金。
政府投资应该限定在特定范围内,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决定的。政府投资不应该取代必要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政府投资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事实上,即使是政府投资的具有公益性特征的项目,也需要民间投资的参与,否则或资金不足,或机制不够灵活,投资效率潜力难以充分释放。作为发展中国家,公共领域的短板项目仍然较多,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都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当务之急是构建起民间资本主动参与的机制,让民间资本可以分享参与投资所带来的相应的回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规范,各参与者平等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唯有如此,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才可能做到有机融合。
促消费,财政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消费的前提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空喊促消费的口号是没有用的。没有收入,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消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有助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政府也可以鼓励特定商品的消费,选择合理的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政策既是补贴给消费者的政策,又是补贴给供给者的政策。政策是有成本的。从优化公共政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和居民消费补助政策)的目标出发,对这样的非普惠性政策更是需要精心设计,并对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才可能获得政策的最优效果。
中国大量居民生活在农村,启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改善县域消费环境对于促进消费也有着重要意义。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充分性和便利性,将让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充分的释放。考虑到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也需要在此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投资和消费,财政可为之处很多。财政政策在实施中,要兼顾需要和可能,财政不可能包揽一切,而是要做到集中有效的财政资金,谋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只有尊重经济规律的财政政策行为,才是可持续的,才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