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配置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张日新,吴剑辉  2010-12-08
摘 要: 通过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试图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寻求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 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要素配置;新农村建设
  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拥有自身的作用边界,三种机制合理协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村分权管理机制形成,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农村发展:理论回顾
  

  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转换中二元理论与人口城市化;区域结构转换中二元理论与空间城市化;人力资本与教育等方面。
  
  在二元理论与人口城市化方面,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产分成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两部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速城市化发展;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农业剩余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劳动力流入现代部门的先决条件;托达罗等认为人口流动决策取决于预期收益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二元理论与空间城市化方面,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布代维尔认为发展极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和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增长中心;缪尔达尔和郝希曼分别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弗里德曼(1972)构建了“中心--边缘范式”。以上理论成果强调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重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人力资本与教育方面,舒尔茨认为农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人口质量低和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的供给不足,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因素;E.Proto(2007)认为农民可以利用农业土地契约收入获得教育投资,或者从重新分配中获得教育补贴,从而提高未来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A.G.Mude,C.B.Barret,tJ.G.Mepeak&C.R.Doss(2007)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非正规金融市场给穷人提供教育信贷支持,存在市场失灵。以上理论成果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重视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基本职能。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陈宏强、林佳立,2005)。为了实现农业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梁学庆、张芳、黄志凌,2001)。创新保障农民权利的制度体系,整体提高城市和农村的资源聚集能力与配置效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简永福,2006)。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只要土地资源能够顺利流转和合理配置,其他农业资源就可随之得以合理配置(河南省价格研究所课题组,2003)。促进农业技术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高韧、吴春梅,2004;国鲁来,2003)。资本市场作为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市场,发展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黄华继,2008)。
  
  上述文献对资源配置机制与生产要素流动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非营利组织在配置生产要素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资源配置机制、要素流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论证等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收集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影响因素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
  
  
“三农”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收入问题。1978-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且没有呈现出缓和的趋势。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没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农产品结构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农业产量无法有突破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速度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外出务工不容乐观;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影响着农民劳动力转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出现滞销,农民负担反弹,也会影响农民的收入。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133.6元,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2.57倍。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4761元,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31倍。改革开放以来,不但没有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双方之间差距的绝对数非常大,城乡的贫富差距扩大。从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较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57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677;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3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533。无论是城市居民家庭,还是农村居民家庭,其恩格尔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小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说明城市居民家庭经济要富裕,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①。
  
  (二)影响农民平均收入的关键因素
  
  
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农民平均收入的计算公式的方式对影响农民平均收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农民平均收入=农产品产量(Q)×价格(P)-成本农民总人数
  
  从中可以看出,影响农民平均收入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因素:农民总人数、农产品产量类、价格类、成本类。
  
  1.农民总人数。提高农民平均收入的关键就是减少农民人口总数。而我国农民人口总人数众多,至今仍占全国人口56%左右,这一比例是把目前在城市中打工的两亿多农民工均不算作农民而得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盲目无序的流动,无法有序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之中。
  
  2.影响农产品产量类要素。影响农产品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1)在资本投入方面,主要从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来考察。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6.6%,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整体看来,农业机械投入率低,资本投入总量很小,农业机械使用区域或范围很大。(2)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很低,人力资源素质总体水平低。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3)农村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农业技术人员少,总体水平低。2006年末全国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
  
  3.成本类因素。成本类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之外,还有组织制度和体制的因素。农业经济体制运行成本太高,主要表现在:涉及农业的制度内和制度外收费屡禁不止;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机构臃肿,队伍冗长;农村村民自治组织还有待完善,民主制度还不健全,运行效率低下。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农户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难以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资本积累难以形成,技术运用能力低下,粗放式经营为主。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使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要素配置机制与新农村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的要素配置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性组织协调。在几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将会遵循一定的轨迹(见图1)。在市场机制为主、政府行政干预和非营利性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将会出现以下运行轨迹:
  
  1.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下,政府行政干预推动下,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不断多大,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生产会不断发展,农民收提高,生活宽裕。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统一市场也会渐渐形成。
  
  2.随着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业劳动力人口逐步外移,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渐流入农村,这些生产要素、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要素结合在一起,促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
  
  3.在市场中利己主义比利他主义更有效率,并且利己主义行为能够达到利他的目的,形成一种契约精神。利己主义比利他主义更有效率表现为:利他主义面临信息问题,在不完全了解他人需要的前提下帮助他人,效果会打折扣,而要掌握他人需要的信息则要进一步耗费资源;利己主义行为很容易利用市场交换机制使各个成员的行为相互配合,获得一个共赢局面,但很难找到一个能良好协调利他主义的机制;过度的利他主义往往不计成本,为了公众利益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也可能不理会比较优势下的分工合作。而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则需要有合作精神、遵守契约的精神、诚信的品格、公平的交易。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之下,建立一套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提供公共产品,推广利他主义,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图1:要素配置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逻辑

  4.市场机制下市场交易活动是一种平等和自由的交易,其决策方式是一种分散决策,他们必然要求一种分权管理,这种分权管理方式的实质是一种民主管理方式。没有民主管理,就没有完善的市场,集权管理只能是一种能人或权力中心主导下的一种资源配置,是一种以权力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相对的。所以,市场经济要求民主管理与之匹配。农村管理民主的形成,一定是在政府干预和推动之下,主导农村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的共同作用之下,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分权管理机制的形成,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结语
  

  制度结构包括市场机制、政府、非营利组织、产权制度等制度的选择集,制度环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下,具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特征,从而影响经济绩效。因此要优化现有的制度结构,形成与环境相容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发展绩效,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作  者:张日新    吴剑辉    
出  处:《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0年第10期
单  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经济类别:改革与发展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