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再解构:由三个角度观照 |
韩红丽,刘晓君 2011-02-23 |
摘 要: |
产业升级是一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从微观一中观一宏观三维层次出发,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视角来系统地梳理产业升级内涵及其运作机理,以勾画出一个新的研究轮廓与框架,为我国产业升级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完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弥补中观层面(包括产业内部层面、行业层面)产业升级的研究缺陷,并加强产业升级速度与水平的量化研究。 |
关键词: |
产业升级,内涵维度,运作机理,升级速度 |
|
|
产业升级既是经济学领域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又是管理学领域涉及到的一个理论。对“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可追溯至17世纪。早在1691年,威廉·配第对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工业比农业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商业比工业的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以不断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表性理论还包括魁奈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划分、亚当·斯密的产业层次思想、阿·费希尔(1935)的三次产业的概念、霍夫曼(1931)提出的“霍夫曼定理”、科林·克拉克的“配第一克拉克定律”、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变动分析、钱纳里对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等。这些代表性的理论揭示: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哪。各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也表明,产业升级能促进资源的再配置效应,协调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升级的理论研究已经从经典的宏观层面研究拓展至从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中观层面以及从企业内部升级的微观层面。
但纵观当前的文献,理论界对产业升级尚未有系统、全面的内涵界定,对于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也缺乏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
一、产业升级的微观解释
产业升级是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性问题,下面,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角度,分别对产业升级进行微观界定。
(一)产业升级的微观解释:经济学视角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产业升级的微观界定主要是从生产要素转移的视角来阐述产业升级,认为企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移和发展带动了产业升级。如PoIter(1990)认为,产业升级是通过产业内部各企业的要素转移,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丰富的资源,进而依托资源优势来取得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的利润优势。Poon (2004)根据其对制造企业的研究,提炼出产业升级是制造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产品转向生产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价值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的转换过程。丁焕峰(2006)也提出,通过产业内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并带来社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进而促使生产要素向该产业流动,促成该产业发展与升级。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产业升级微观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自身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等。如,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1990)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企业生产率增长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因。周振华(1992) -方面提出,在技术创新的主导下,企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使企业的相对生产成本降低,由此带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率增长,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协调能力,将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由此带来产业的合理化。丁焕峰( 2006)也认为:“创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收缩和扩张,从而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孔曙光和陈玉川(2008)指出,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表现在:一是科学技术促使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成为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二是科技进步明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三是科技进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产生出大批以新产品为主的产业。
(二)产业升级的微观解释:管理学视角
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产业升级的微观界定主要是从价值链的视角出发,从企业生产能力的变化以及相应竞争力的提高探讨产业升级。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Michael Porter在1985年提出,他利用价值链分析模型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性活动两类,并将其视为企业内不同的价值环节,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优化。比较典型的有:Gereffi&Tam (1998)将产业升级界定为企业从低利润或劳动密集型实体向高利润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实体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企业在贸易与产品网络中地位的改变。Gereffi&Tam(1999)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产业升级的动因进行了剖析:产业升级的基础是通过企业附加价值的创造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实现企业附加价值的创造的途径包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独创性、创造自有品牌、专业化精细生产、从低成本向高附加价值转变等增值过程。在揭示产业升级驱动因子的基础上,Ger-effi&Tam还从产品层面、经济层面、产业层面、产业间等四个层面总结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表现形式,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据(见图一)。
在Gereffi的基础上,Humphrey&Sehmitz (2004)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产业升级的不同方式,见图二。从图二可以看出,Humphrey&Sehrrutz是从流程、产品、功能、部门间等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产业升级模型。Pipkin(2008)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与对比危地马拉与哥伦比亚的14个典型企业,又提出了企业产生显著升级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良好的声誉;二是存在高增长的生产效率,并具有更长的经营历史或稳定性;三是更强的生产能力,专业化、个性的服务。
综上所述,从微观层面上看,经济学角度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微观企业内部的升级现象,即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强调以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资产重组为主要途径,促进企业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管理学角度的产业升级强调以企业内部的企业流程(企业价值链)重组和附加值创造(价值增值创造)为主要途径,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产业升级的中观解释
产业升级的中观界定主要是区别于微观的个量分析和宏观的总量分析,而从构成总量的并由各个企业所构成的产业角度进行分析。当前的理论研究中,产业升级的中观界定基本与微观界定相联系,尚未有明确的区分。在此,将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产业升级的中观涵义界定。刘志彪等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包括各产业间的资源转移,及产业内低效与高效企业间的资源转移。张向阳、朱有为等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曾蓓认为产业升级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的深化创新与发展,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与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集约化对原来低附加值、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的替代。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产业升级中观界定是利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而制定的内涵。
图二:Humphrey&Sehnutz提出的产业升级的不同方式

从中观视角出发,研究产业升级的内在驱动因子可以追溯到1957年。1957年,日本的筱原三代平在其“筱原二基准”中提出,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属于优先发展的产业。另外,Lucas(1993)、Grossman( 1991)、Fagerberg (2000)等都指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等因素引发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吸引生产要素逐步向该产业移动,即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部门就将在整体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得到产业升级。Gereffi(1999)除从企业角度对产业升级总结了四种表现形式,他也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总结了产业升级的四维度特征,见图三。
从图三可以看出,Gereffi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剖析了在企业内部、产业内部、地区内、地区间四个维度如何利用产业链的升级来促进整体产业升级。同时,Gereffi(1999)通过对服装出口企业的研究,提出了影响产业升级的三种机制:学习效应、挤出效应、驱动效应。学习效应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业链内部学习先进技术,促使产业链不断延伸,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挤出效应是指面对高端的产品需求和高价值产品时,将低端产品和低价值产品的订单转包给国内低熟练度的企业,或国外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原有产业链通过不断更新设备、加深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由此实现了产业升级。需求方面的驱动效应是指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带来了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地理扩张与产业的拓展。
冼海钧,陈文慧等指出,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依托要素优势,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对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各个环节的比较分析,通过寻求该产业中具备优势的部分产品或生产环节实施专业化生产,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演变和规模收益递增嘲。曾蓓认为,产业升级的形式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工艺改进为主的流程升级;二是以新产品开发为主的产品品种增加;三是以产品纵向差异为主的产品质量提升;四是以横向差异为主的产品丰富化;五是以向产业链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功能升级:六是以向更有产业吸引力的新产业链条升级等。
图三:Cereffi提出的产业升级的四维度特征:从产业链角度

综上所述,从中观视角对产业升级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某一产业结构内部的产业升级展开,强调生产要素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强调资源集约度从低集约度向高集约度过渡;强调生产能力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过渡:强调产品类型从单一的产品品种向丰富的产品品种过渡:强调价值创造程度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过渡:强调产业竞争力从一般竞争力向核心竞争力过渡。
三、产业升级的宏观解释
当前,从国家到各个地区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紧迫的重大选择。而此次产业定位、调整的实践过程,依据的便是宏观视角的产业升级理论。基于宏观视角对产业升级的探讨,便是对社会整体产业层次结构变化的研究。这一层次是针对产业发展与产业分析方面积累最丰富、最经典研究成果的研究,也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研究,主要依据产品特征以及要素密集度划分产业,进而根据各产业的比重变化来度量社会整体的产业升级。
(一)产业升级的宏观解释:经济学视角
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的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指出随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趋于下降。在1935年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的思想后,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57年在其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三大部门,分别为:农业、加工自然生产物的产业、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克拉克被称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驱,其三次产业的划分至今依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对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类产业划分。并且,库兹涅茨还总结出随着在农业部门中产值与劳动力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工业部门中该比值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服务业部门中该比值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迅速上升的趋势。据此,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中,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这十大项也可组合划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类。2003年5月,我国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第一产业包括了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包括煤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在宏观产业升级的内在驱动方面的研究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在需求因素方面,科林·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配置主要受入均收入增长的影响,具体包括需求因素和效率因素;西蒙·库兹涅茨在分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因素方面,比较注重产业之间相对收入水平的差异程度,即比较劳动生产率,具体归纳起来包括国内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变量;1975年,H-B.钱纳利和塞尔奎在合著的《发展型式:1950-1970》-书中,利用国民收入和产业附加值等因素剖析了产业升级过程。在供给因素方面,西方经济学认为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两方面因素。周振华指出,引起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有企业的创新能力、需求结构以及对资源的协调配置能力三方面。波特指出产业升级就是当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的资源禀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芮明杰从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其中,需求因素包括:个人消费需求、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供给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资金供给状况、技术供给状况;环境因素:政府的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二)产业升级的宏观解释:管理学视角
与管理学相联系的产业升级主要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发展历程而逐步推进的。伴随着价值链理论的不断拓展,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产业升级宏观涵义也就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Gereffi为代表的很多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集中探讨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2003年,Gereffi等又逐步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其框架,以突破“全球商品链”的局限性,强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从全球价值链理论来看,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一个全球价值链中顾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并且因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国外学者还探讨了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价值链升级之间的关系。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产业价值链的准层级型、网络型以及市场型三种治理模式而展开,Gereffi认为,一些国家的制造商进入了全球价值链的准层级,可以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实现功能升级。他把这种效果的因素概括成“干中学”和。组织演替”。干中学是指在与采购商的互动中,制造商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而组织演替则是指制造商从满足低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转向满足高端市场购买者的生产的过程。Kaplinskyhe Moms等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四种升级方式,即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Humphrey&Schniitz(2004)认为,嵌入科层制价值链有利于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但会阻碍功能升级;在市场型价值链上,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速度较慢,但功能升级的空间较大;而网络型价值链升级条件最佳,但对竞争力的要求较高,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很少有机会嵌入这类价值链。
四、总结评述
从上述分析来看,产业升级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微观企业内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流程重组等,提升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价值。当前,在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在竞争合作机制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转产,生产市场需要的商品或者退出某些产品的生产,或者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接管、破产、倒闭等方法,寻求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第二,各产业部门积极通过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向差异化产品过渡,强调资源的高集约度、生产能力的高生产率、价值创造的高附加值,以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的制造业呈现出了“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变化态势。第三,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综合资本、技术、供需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因素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升级状态。
通过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框架尚未完善和统一,实证研究仍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尤其产业层面与行业层面升级的研究非常少。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不但讲求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流程重组、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更新等,更强调的是产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那么,如何分工与合作,把生产能力延伸并转化为新能力;如何整合产业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如何寻找与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内部升级?所以,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分析在什么条件下,通过哪些途径,产业层面(包括行业层面)达到升级。另外,在完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如何测度某一产业的升级速度与水平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