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
王元龙 2009-01-28 |
摘 要: |
在伦敦G20领导人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制定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即"中国蓝图":明确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和路径。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新贡献,必将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在实施"中国蓝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把握的问题是:以IMF改革为突破口、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转变、解决人民币国际化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两个关键问题、维护中国金融安全。 |
关键词: |
国际金融体系,体系改革 |
|
|
一、以IMF改革为突破口
长期以来,IMF发挥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且每况愈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治理结构和机制运作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特别是IMF成员国份额和投票权的分配不对称。发达国家在IMF份额和投票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计份额超过60%,对决策有决定性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如中国的投票权在2007年增加后也仅为3.67%,此前长期低于3%。决策权的不对称使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导致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建立在服务于部分国家的利益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全世界的利益基础。因此,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改进IMF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的重要方面,应改变IMF份额和投票权基于经济规模的分配原则,扩大基础投票权;IMF份额设计和投票权分配既要有体现已有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还应增加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指标,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公正性,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应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并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督预警,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彻底改造IMF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其处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二、打破美元垄断地位
推动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即建立以美元为主、其他主要货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从单极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打破美元垄断地位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纳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先进且稳健、有良好的金融及监管体系、货币自由兑换,其货币纳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有利于打破美元垄断地位,逐渐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化;二是推动区域金融市场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以此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三是推动SDR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过改革SDB的分配与发行规则,扩大SDPL规模和使用范围,使SDB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极。显而易见,国际储备货币"极"的增加,就意味着美元垄断地位的下降。
三、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中国在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或者说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即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在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中,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更显突出,这是因为,与改革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复杂决策程序相比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更有助于实现中国改造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近一段时期,中国央行相继与马来西亚、印尼、阿根廷等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可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积极信号。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此外,在IMF改革中,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争取在2010年IMF重新确定SDR篮子货币构成时提高人民币的比重,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表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有了时间表。对中国来说,上海是目前中国内地最有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建立中国的金融优势地位、有利于确立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有利于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中国国际收支已持续长达十多年的双顺差格局,但中国没有像发展中国家通常那样将外商直接投资(FDI)转换成为经常项目赤字,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实际上这些资金又通过种种渠道回到美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与此同时,相当于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内储蓄也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中国国际收支的这种失衡的、不合理格局具有不可持续性,从中长期来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中国国际收支危机预警防范体系、风险监测预警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在这一进程中,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加,而且还面临着"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存在的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将通过收支赤字来提供人民币资产以满足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这种状况必然削弱中国国际收支地位;而如果中国存在持续的赤字,就将使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不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
(三)外汇储备资产保值的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如何保障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是中国货币管理当局面临的重大而严峻的挑战。从中国超常规模的高额外汇储备来看,且不说这种状况造成的危害,如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加剧经济结构失衡、支付高额成本、影响金融调控能力等等,就其承担的风险而言也正在与日俱增。中国作为全球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或持有美国国债,尽管目前美元的估值中性,但美元仍有进一步贬值的风险,一旦美国经济形势开始企稳,流动性过剩将成为美元贬值的首要风险因素,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则可能在市场上产生抛售美国国债的羊群效应,加剧中国尚未减持的存量美国国债价值下跌,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人民币波动及逆转的风险。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币资产的价值稳定,推动人民币资产成为可靠、安全的国际资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也存在着众多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因素,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美元的变化,无论是美元由弱转强,还是由强转弱,都将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逆转,将引起汇率的波动,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五)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国际游资不断涌向中国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对热钱具有两大吸引力,即低风险和高回报,突出表现为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的长期性,利率水平高于美国、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分析的:资金会流向更安全的地方,而现在大家觉得美国经济和金融存在比较高的风险。现在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即使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但由于美元贬值,这种回报也会被汇率贬值所侵蚀。这时候投资者开始寻找一些回报更高的资产,而正在升值的人民币无疑就是一种选择,所以出现大量资金涌人中国。国际游资大量进入,对中国宏观经济、货币体系、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加剧了国内资产价格的波动、推高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上述风险,都将影响中国的金融安全,中国在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和防范这些风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