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运行若干问题的判断 |
李军杰 2007-02-08 |
摘 要: |
在一系列组合调控措施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攀升的势头得以扭转,但仍有反弹可能。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而导致的产能释放规模持续放大,在消费和出口无法充分吸收的情况下,总供给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凸现,在总供给过剩的大格局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国际收支失衡和流动性过剩是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反映到货币政策操作中,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之间的冲突和掣肘,可以执行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全面紧缩流动性的政策。 |
关键词: |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 |
|
|
一、宏观调控效果显著但投资仍有反弹可能
在一系列组合调控措施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大幅攀升的势头得以扭转。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前11个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高达26.6%。这一增速不仅是在持续四年高增长基础上的加速扩张,而且超过了2003、2004年过热时期的增长水平。有两股力量在实质性地推动经济增长。
(一)受市场本身的周期性景气循环影响
如果从2003年开始算作一个小的重工业化投资周期的话,按照常规,这个周期(基钦周期)将在2007年左右结束,它的主要推动力可以归结为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产品投资。从投资顺序上看,先是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高速投资,接下来是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投资的较快增长,随着这两波行业投资高峰的渐次回落,一个标准意义上的重工业投资周期逐渐完成,投资所形成的当期需求随之下降,所形成的产能过剩更加突出。
(二)受地方政府推动的重工业投资周期影响
从纵向产业链条来讲,重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后所形成的汽车和房地产等大型消费品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而在我国,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在为重工业产品提供市场需求并相应构筑了一个小的重工业投资周期。具体到当前的形势而言,尽管目前调控政策效果明显,但是导致本轮经济增长趋热的部分诱因依然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资源在产业之间配置极不合理;尽管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暂时被行政性调控措施打压下去,然而时下正值地方党委政府换届高峰期,由于相关领域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换届之后,地方投资冲动(特别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很可能会重新抬头。
二、在总供给过剩的大格局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而导致的产能释放规模持续放大,在消费和出口无法充分吸收的情况下,总供给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凸现。
随着2006年下半年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新开工项目增速大幅回落,并且由于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心将更加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预计2007年的投资增速水平与2006年相比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在教育、医疗和住房领域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不会在短期内有爆发性的增长。从外部需求看,目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放缓迹象,受其拖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会稳中略降。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增速很可能出现回落态势。因此,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出现轻微通缩的可能性倒是比较大。
由于粮食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并且目前国家对粮价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反映速度都大大提高,因此粮价不会成为持续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目前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从2006年的情况看,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成本消化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并且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的趋缓态势,除战争等不可抗拒因素外,国际石油和一些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在近期内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供需矛盾不会比2006年更加突出。此外政府本身可以相机控制公共服务领域的价格改革的速度和节奏,也不会对物价造成过大的逆势扰动。综上所述,明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三、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全面紧缩流动性
国际收支失衡和流动性过剩是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反映到货币政策操作中,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之间的冲突和掣肘。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这使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还需要外贸等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加以配合。
提高汇率是一项长期政策,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面而深远。经济增长的波动是一种常态,在经济形势处于波峰期的时候,大幅提高汇率,无疑缩减了应对经济衰退的调控政策回旋空间。一旦本轮经济景气周期结束,经济运行转入深度调整,汇率政策将会非常被动。从长远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使不动产租金和价格、劳动力工资和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这本身就会逐步增加生产成本,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进而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局面,削减本币升值压力。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自我大幅升值的做法不可取。当务之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出口退税政策和外资利用政策的调整和对国内资源要素定价机制的改革方面,促进外贸增长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而不是简单的进行本币升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