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险资成耐心资本主力军
锁凌燕  2025-11-14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在国家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核心地位的背景下,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在支持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保险资金具备"长钱"属性、风险偏好契合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为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深入的投后管理,保险资金能够有效识别和捕获科创项目的长期价值。为更好地发挥险资在科技金融领域的作用,文章强调了提升专业深度、建立匹配"耐心资本"的专业化运作能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从被动价值守护者向主动价值创造者升级的重要性。
关键词: 保险资金, 耐心资本, 科技创新, 科技强国, 长期投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章部署。这要求我国金融体系的定位与功能更多转向"创新驱动",而保险资金理应成为科技强国建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耐心资本"力量。
  
  保险资金非常契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要求。其一,"长钱"属性相匹配。科技创新特别是从0到1的创新,普遍具有不确定性高、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前期现金流为负等特征,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往往长达10年至15年。而伴随保险业回归保障进程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保险资金久期不断拉长,平均负债久期达到13年左右。这种"长钱"属性使其有条件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债权或股权融资,也能够通过参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资,陪伴创新企业穿越技术成熟和产业化的"死亡谷"。
  
  其二,风险偏好相契合。保险资金运用追求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特别是,由于负债端有刚性收益要求,险资强调通过资产配置和分散来换取相对的确定性,从而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将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创新项目纳入投资组合,是优化保险资金整体风险收益的重要方式;而险资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投后管理与阶段性注资等方式,有效发现并捕获科创项目的长期价值,获取可观的阿尔法收益。在利率下行、优质固收资产稀缺的背景下,布局代表未来经济增长方向的科技创新领域,也是保险资金应对长期收益挑战、优化资产配置的必然选择。
  
  其三,资金实力能胜任。当前,我国保险业已步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有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已从2020年末的21.68万亿元增长至36.23万亿元。持续增长的资金体量,不仅体现了保险业日益增强的资产管理能力,也意味着行业有实力扮演日益重要的"耐心资本"提供者角色。
  
  总体来看,保险资金可以有效支持科技自主可控和产业体系升级战略,有条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共享创新红利的价值投资者。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实践中,保险业也通过综合运用包括传统与另类资产在内的投资"工具箱",构建起层次丰富的全周期投融资支持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投资案例。
  
  需要关注的是,"耐心资本"的成功并非易事,其提供者不仅需要在面对短期亏损压力或其他投资标的短期高回报的诱惑时,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坚定的长期信念,还需要具备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需要有深度的行业洞察力及精准的项目甄别能力,能够识别出代表技术趋势和产业方向的创新;还需要有专业的投后主动管理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战略制定、公司治理和资源对接等,帮助被投企业解决成长中的难题,更加有效地兑现长期价值和成长回报。
  
  在此基础上,险资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的核心金融支柱,还需持续努力。
  
  一方面,持续锤炼专业深度,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从简单"投资者"到专业"懂行者"的升级。建立起与"耐心资本"相匹配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能力,不仅需要保险机构自身苦练内功,优化决策流程、人才结构和长周期投资业绩考核机制,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也应积极探索与优秀的GP(普通合伙人)及产业资本合作,以"干中学"的方式快速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跨周期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从被动"价值守护者"向主动"价值创造者"的升级。"耐心"并不等于忽视风险,而是一种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的能力,这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和管理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险资需要建立针对长期投资的专用风险管理框架,动态评估并管理宏观周期、技术迭代、市场流动性等潜在风险,确保投资组合在长周期内的稳健与安全。
  

作  者:锁凌燕    
出  处:《经济日报》
单  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类别:公共管理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 (2025-11-14)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5-11-13)
 锚定能源强国目标聚力发力 (2025-11-13)
 十五五时期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 (2025-10-17)
 破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梗阻 (2025-10-16)
 系统提升我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025-10-15)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