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黄征学  2024-08-20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思维,经济体制

  核心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东中西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南北分化持续扩大、区域内部差异逐步凸显等问题依然存在,正因如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再次被列入2024年的重要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结合“十五五”前期研究,要坚持立破并举、长短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系统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2012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细化区域政策单元,加快构建连接东中西、贯穿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区域发展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从GDP占比来看,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从人均GDP来看,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2年的1.50、1.64,湖北、内蒙古、重庆等中西部省(区、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中西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从三大动力源地区来看,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三省一市、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GDP总量超过全国的40%,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增长极。同时,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8%。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来看,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20个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2年的1.72、1.30、1.10下降至2022年的1.62、1.08、1.08。
  
  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人均GDP来看,尽管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在扩大。比如,在20122022年间,东部地区人均GDP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从2.95万元上升到4.29万元。从省际人均GDP差异来看,在20122022年间,北京人均GDP与甘肃人均GDP的差距从7.05万元上涨到14.55万元。
  
  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来看,中西部在基础设施通达度、基本公共服务软件等方面与东部仍有不少差距。比如,西部铁路网密度仅为东部的22.7%、农村低保标准仅为东部的62%,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除东中西差距外,南北方差异也开始凸显。在20122022年间,北方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42.83%下降到35.60%,下降了7.23个百分点。2022年,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的前十位就有九个城市位于南方。从区域内部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华南、华东与华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西南与西北地区差距也在拉大。比如,东部地区的河北省202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同为东部省份江苏省的39%。从各省内部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区域不平衡问题也较为明显,广东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江苏的苏南苏北、浙江的沿海与西南山区差异都比较大。
  
  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同时实施好四大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四大战略也是一体部署。这四大战略空间性、落地性都比较强,为避免战略之间相互冲突,需要推动四大战略的融合发展。比如,发挥长江和黄河横贯东中西的优势,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发展,不断缩小东中西的差距。把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
  
  二是进一步细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单元。长期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都是以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四大板块为基本单元,取得不俗效果。但四大板块内部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板块内部的南北方分化较为突出,继续沿用四大板块作为基本单元,分析的结论和采取的政策精准性都不够。再加上区域之间融合逐步显现,板块之间的界线也被打破。比如,中部地区的安徽已全面融入长三角、山西积极融入京津冀、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江西部分区域融入大湾区、部分区域融入长三角,这些都对区域细化提出了新要求。建议采用经济联系或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细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以便出台更精准、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三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2017年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三大目标开展以来,各级政府均采取很多措施,效果较为明显。在新发展阶段,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央对东北地区最新的战略定位也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西部地区是维护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区域,东部地区是维护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的主战场。建议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中纳入差异化的安全目标和现代化的目标,便于各地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定位。
  
  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抢抓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的机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劳动力、土地指标、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资源集聚相匹配。重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重点人群举家进城落户渠道,推动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完善“人地钱”挂钩的机制,进一步改革土地、水、能源、资金等领域管理方式,探索搭建区域性或全国性指标交易市场,引导资源向优势地区和潜力地区集中。结合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探索部门内和部门间、区域内和区域间、层级间、类别间编制统筹使用,协同提高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服务效能。

作  者:黄征学    
出  处:《中国经济时报》
单  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规划研究室    
经济类别:区域经济发展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相关文章
 地方经济看点多新意足 (2024-08-20)
 协同十年:京津冀金融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2024-08-19)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与展望 (2024-08-16)
 金融支持西藏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径探索 (2024-08-16)
 不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2024-08-15)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8-13)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