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
李爽,本波,永生 2009-04-14 |
摘 要: |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具体表现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下滑;目前受影响的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其返乡回流时间提前、短期内数量骤增;同时,就业影响已开始向城镇劳动者蔓延,如大学毕业生及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加大;制造业就业需求逐渐减少,受影响企业正在从加工贸易蔓延到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受影响最大地区是长三角和闽东南地区。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增长放缓,在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传递中实现。而对具体行业或企业来讲,其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失业问题的性质,仍属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失业尚未显现。预计2008年就业人数减少400万人左右;农民工返乡规模将达千万人以上;2009年,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尖锐。 |
关键词: |
就业形势,对策建议,分析判断 |
|
|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具体表现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下滑;目前受影响的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其返乡回流时间提前、短期内数量骤增;同时,就业影响已开始向城镇劳动者蔓延,如大学毕业生及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加大;制造业就业需求逐渐减少,受影响企业正在从加工贸易蔓延到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受影响最大地区是长三角和闽东南地区。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增长放缓,在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传递中实现。而对具体行业或企业来讲,其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失业问题的性质,仍属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失业尚未显现。预计2008年就业人数减少400万人左右;农民工返乡规模将达千万人以上;2009年,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尖锐。
一、对2009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判断
(一)当前就业问题
1.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的基本路径
目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主要是与全球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其基本传导路径是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主要通过出口增长放缓,在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传递中实现。
首先,金融危机在产业和地区对就业人群影响的"第一波",是外贸出口加工型企业大批流水线工人;其次,是直接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上游产业,如钢铁、石化、矿业等企业中的劳务合同工或临时工,这些工人大多也是外来的农民工。他们在没有更多工作机会的情况下只有返乡待业。而联带行业和企业的裁员也已开始显现,但真正的"第二波"尚未完全形成。而我国房地产和部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就业下滑的直接原因,更多的是源自前期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管控效应,同时也受其他行业下滑的某些影响。
2.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岗位的影响估测
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将回落到18%左右,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下降趋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应减弱。预计将向下拉动GDP约0.8~1个百分点。
预计出口增速放缓将向下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约1.1~1.4个百分点,向下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约0.5~0.7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出口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第二产业就业岗位损失110万~140万人;直接导致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损失40万~56万人;两者合计,就业岗位减少150万~200万人。
3.对目前就业问题性质的判断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4.05、2.02、1.86。与全国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7)的状况形成反差。据广东省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珠三角地区缺工现象依然存在:一名求职者有1.16个岗位可选,最短缺的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机械冷加工工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虽然目前是总体就业需求明显减少,但仍未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部分职业岗位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招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结构性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当前危机形势下我国失业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仍属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失业特征尚未完全显现。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目前返乡农民工中有一部分是暂时返乡,"自动流失"的人员。因为企业不景气,但又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裁员的经济补偿负担而采取了停薪留职放长假的方式。这部分人成为名义上有归属、实际上失业的潜在的或隐性的失业人员。
(二)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1.群体性失业的风险加大。据对广东的调查,目前,由于企业倒闭程序不透明,企业突然宣布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人无法预先进行自保。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2.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加大。以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不对称所致,特别是人才供给结构与职业技能需求结构严重脱节、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条件与提供者意愿严重脱节,而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又远远不能满足供给者需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已有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原来热门地区热门行业集中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为了解决危机的重灾区,无疑将使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对2009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1.形势将更加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尖锐
多项调查均显示出,目前在珠、长地区相当数量的困难企业虽未关闭,但已停产半停产,职工放长假,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还有一些企业在完成手头订单后,无订单可接,将只能关门停产。此次对东莞和顺德的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已经裁员并有继续裁员的打算,其中包括一个5000多人的较大规模企业;企业都表示所在地区发生裁员的企业较以前明显增加。这一影响将会继续蔓延,就业形势将会更趋严峻。
2009年,新成长劳动力仍将持续增长,一批隐性失业将转为显性失业。在失业大量增加的同时,由于经济传导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社会有效需求进一步下滑带来的用工需求会继续减少,劳动力供求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2.对农民工返乡规模的估计:省外返乡农民工预计将达千万人以上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目前,部分劳务输出大省省外返乡农民工规模已达到当地外出农民工总数(省外农民工)的10%~20%左右。如以前期研究估算的全国2亿农民工(包括在省内打工的农民工)为基数,以60%比例计算(四川和湖北省省外农民工比例为63%~70%),全国省外农民工约为1.2亿人,10%的省外返乡农民工就是1200万人。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返乡规模会更加扩大。春节后部分返乡农民工将会重新向省外流出寻找就业机会。
二、应对措施建议
就业形势的改善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增长。这里仅从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的角度,提出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忧患意识
在调研中感觉到,一些地方政府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是怕影响政绩而掩饰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对当前的形势必须统一认识,以大局为重,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一些可能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及社会稳定有影响的行政性举措,应当适时缓行。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切实处理好"保增长"和"保就业"的关系。
(二)加强失业预警和监控工作
各地劳动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特别是要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失业监控人群应扩大到在当地就业的农民工。农民工输出地亦应建立人员回流统计监测制度。对可能出现较大规模岗位流失的行业和企业列出清单,及时了解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对已经关闭破产企业的失业人员,应及时落实失业保障政策;对陷入困境但尚未裁减人员的企业,积极提供扶持政策,帮助其稳定就业和减少失业;对恶意逃匿,造成企业倒闭和人员无着的企业主,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建立应对较大规模失业的预案制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应建立起失业保障基金,以应对突发的、大规模的、企业无力解决的失业人员的经济补偿;可将东部7省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向全国推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作用。可将失业保险金支出范围扩大到用于不减员的困难企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稳定国有企业现有岗位,通过进一步落实大中型企业主辅业分离、辅业改制、兴办实体和内部转岗等多种形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使其承担起稳定就业形势的社会责任。
(四)在保护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同时,重视大型、龙头企业的稳定
制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录,明确优先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对属传统产业但仍有发展空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亦应给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允许其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稳定,关乎相关的产业链条及联带其上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对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下,帮助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大型企业做好稳定企业工作。
(五)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职业培训之中
近期,应进一步加大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困难企业、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都纳入到职业培训计划中来。一方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延迟一批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缓解当前的就业需求。各地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人员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使其成为为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服务的生力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