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几点判断
谷源洋  2009-06-08
摘 要: 2008年,世界经济被金融、能源、粮食三重危机所笼罩。尤其是金融危机从美国向世界各地扩散和蔓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世界经济领域的三重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但对世界经济走势不必过于悲观。这次危机尽管百年不遇,毕竟没有达到20世纪30年代那次大萧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为克服危机正在采取协调行动;各国在吸取教训的同时,投入空前多的救市资金,并持续不断地出台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以促使经济尽快恢复正常。
关键词: 世界经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住房抵押贷款,衍生品市场,资金流动性
  一、世界经济三重危机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说:"目前的世界经济被3F劫持了"。3F危机即金融(Finance)、能源(Fuel)、粮食(Food)危机,这反映了2008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三重危机中冲击力最强、破坏性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当属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始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已席卷全球。美国是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源头。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变成了追逐高风险的对冲基金;美国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不断放宽贷款条件,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低的人可以申请到贷款,使"透支未来的消费习惯"愈演愈盛;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的自由化,使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金融衍生品创新交易花样百出,但监管又没有跟上,重创新而轻监管。这些是2007年8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
  一年来,尽管美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向市场注资,以加强资金流动性,增强储户对存款安全性的信心,但房地产市场未见好转,房价持续下跌,债务违约率上升与资产价格下滑互相呼应,构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使贝尔斯登、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美林、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助银行等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宣布破产、被并购和被政府接管。"两房"被政府接管预示着"美国从次贷危机演化为正贷危机",而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三家(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倒闭,两家(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型为商业银行,则预示着美国"投行时代正在走向衰落"。几十年罕见的金融危机横扫整个华尔街,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全球股市在波动中下跌。
  美国政府为缓和国内社会矛盾,缓解资本短缺、流动性不足带来的财政压力,恢复美国民众及各国金融机构对华尔街的信心,布什政府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这一救济方案几经修改,几经波折,最终于2008年10月1日和3日,在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新版救助法案。所谓新,一是增加了对众多企业和中产阶级的减税措施,共计减税1505亿美元,这有利于企业的重振和发展;二是在政府接管倒闭银行时,联邦保险全额保障的存户额度由10万美元增加到25万美元,这有利于稳定储蓄者的信心,以防止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挤兑现象。金融援助法案加上美国政府对美国国际集团和"两房"的资金注入,其总金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10月6日,美联储又宣布了新的救市方案,通过定期资金拍卖出售的融资余额,在年底前向银行注入9000亿美元的现金贷款,并宣布通过支付存款准备金利息来提高流动性。此后美联储又两次向货币基金市场提供了大量贷款,促进市场短期流动性。到第三季度美国有问题的银行达到171家,因此,美联储和财政部再推出8000亿美元的新救市方案,以挽救陷入瘫痪的银行体系。这些资金的注入旨在防止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失控和阻止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金融援助法案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援助法案能否使银行、企业和个人不储存现金,不出现"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增强是否会导致通胀上升?能否阻止房市持续下滑趋势?能否缓解实体经济受损程度?能否确保纳税人的利益?在这一系列疑虑没有解决之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就很难稳定下来。
  由于低质量和优质量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打包成金融证券被销往世界各地,因而当次贷危机来临时,不仅美国蒙受损失,美元证券化资产持有国家也跟着受损。据瑞穗证券估测,世界性金融危机令全球损失了5.8万亿美元。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受金融危机之害很重的欧盟和日本等国也不得不出台各种救市举措。美、欧、日等国家不仅采取单独救援行动,而且加强了联合救援的"闪电行动"。联合协调行动表现为10月11日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分别发表会议声明,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将"动用一切可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支持对金融系统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企业,以防止其破产,并将联手解冻信贷和货币市场,使银行拥有广泛渠道获得流动性和实现融资,支持全球经济增长。10月13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和日本等五大央行再次加大了"输血"力度,向市场推行"无限额"注资计划。一些国家明知出手相救是美国转嫁危机的结果。但由于这些国家手中持有美国各种债券和证券,因而又不能不救。
  上述单独和联合行动表明,"国家的复权"现象纷纷在发达国家出现。这种现象意味着金融风暴的"风力中心"已不再局限于美国华尔街,意味着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即"市场至上主义"严重受挫。从长远看,国际社会必须凝聚力量改造以美国为主导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是年内规格最高的一次全球联合行动。尽管与会各方的立场与观点不尽相同,但此次峰会的召开是反省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监管体系的机会,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和推动世界金融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能源危机主要是指石油危机,表现在石油价格非理性的上涨。自从2007年9月突破原油每桶 80美元的关口后,国际原油价格便一路高歌猛进, 2008年2月,国际油价冲破每桶100美元,到7月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新高,直冲每桶150美元。这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难以忍受的沉重负担,既影响人民的生活,又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有的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油价非理性上扬,除供需因素外,还有地缘政治因素、投机因素和美元贬值因素。但物极必反。由于全球经济周期正处于下行阶段,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低迷,特别是美国经济增幅陡降,欧、日经济甚至出现萎缩,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不少国家更多地使用石油替代品以及美元反弹,使国际石油价格狂升的形势发生急剧逆转。自2008年7月中旬以来,欧佩克油价与国际油价同步下滑,每桶油价一度跌到40美元以下。至今每桶油价仍在40至50美元之间低位徘徊。这使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如俄罗斯的石油美元收入剧降,出现财政困难,严重冲击它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国际油价暴跌甚至跌到生产成本以下,也是石油危机的一种表现。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平衡十分脆弱,受地缘政治紧张、市场投机炒作和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油价随时都有可能再度走高,石油危机警报仍未消除。面对这一趋势,世界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仍应加速能源消费模式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以应对高油价再次带来的冲击。
  粮食危机是由粮食短缺造成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引起的。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发酵招致天灾造成谷物产量下降、发达国家用大量粮食生产生物燃料以及粮食市场投机活动猖獗等原因,破坏了粮食市场的正常供需关系,造成国际粮价暴涨。自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食品价格如同国际油价一样节节升高。2008年前3个月,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猛升了53%。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全球粮价2006年上涨12%,2007年上涨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超过50%。
  世界粮食危机产生极其严重后果。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加剧,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贫困化,全球营养不良者和饥民激增。FAO总干事迪乌夫指出,截至2008年初,全球受饥饿困扰的人口达到9.25亿,到年底很可能超过10亿。许多国家的民众因粮价飞涨和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爆发抗议示威,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截至2008年7月,粮食短缺已经在全世界大约40个国家中引发了民众抗议浪潮和社会动荡。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造成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责任者。危机爆发后,它们大多作"壁上观",很少对受害的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2008年7月在日本洞爷湖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只是对粮食价格飞涨表示"关注",并将粮价上涨的动因仅归结为"有关国家限制粮食出口"。2005年,八国集团首脑承诺在2010年之前,将其对非洲官方援助资金增加到每年500亿美元的水平,但是迄今为止只兑现了不到承诺数额的四分之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粮食危机已经使国际社会在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计划受到了威胁。世界粮食危机进一步扩大了南北贫富差距和南北矛盾,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又使得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从高价走向跌势。这对农产品进口国是利好,但对农产品出口国则是利空。 FAO担心粮食价下跌可能会使2009年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导致粮食库存下降,进而促使粮价再创新高。以原油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不利于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二、三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地震"
  

  三重危机特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面临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一)全球性通货膨胀
  
  
石油、粮食以及原材料价格飙升,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点,约有50余个国家的通胀率都处于两位数,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通胀率均已超出警戒线。
  通胀率高升不仅有害经济,而且往往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线。鉴此,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通胀失控的发展中国家便以加息来抑制通膨。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加息虽有利于缓解通膨压力,但却抑制了生产性投资,不利于经济复苏。特别是由于美国救市计划未能挽回市场信心,欧美金融市场继续恶化,各国股市纷纷暴跌;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各国制造业发展及消费需求欲望,导致各国就业市场进一步疲软,失业率直线上升。各国经济形势恶化,美、欧、日还出现了经济衰退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8年10月初开始,全球掀起三次联合降息高潮:第一次是10月7日,澳大利亚率先大幅降息1个百分点;接着中国央行"三率"齐下;美联储、欧洲银行以及英国、加拿大、瑞士、瑞典央行亦联手降息50个基点,基准利率分别降至1.5%、3.75%、4.5%、2.5%、2.5%、4.25%。第二次是10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央行、美联储和挪威央行等再次降息,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日本央行将利率从 0.5%降至0.3%;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由3.75%降至3.25%,其中英国央行降息幅度高达150个基点。第三次是11月27日中国央行降息108个基点,紧跟其后是欧洲银行把主导利率降至2.5%。从目前一些国家经济形势判断,还有可能继续减息,美联储将会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1%以下,接近零利率,从而掀起第四次减息的浪潮,预示着各国将更加坚定地把刺激经济增长放在了首位。
  各国在金融危机时期,采取市场救济计划而释放出来的美元以及采取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可能成为今后通胀再起的潜在根源,对此各国不能不防。
  
  (二)全球性消费低迷
  
  
金融危机使"财富效应"大幅收缩。在发达国家,一般人们的财富,30%在股市,70%在房地产。次贷危机引起股市和房市双双下挫,加上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扬,损伤了消费者的信心,并抑制了消费者需求欲望,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个人支出大幅下降。2007年,以美元名义价格计算,全球个人消费支出约为32万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而2008年全球个人消费支出至多增长2%-4%。
  个人消费不振,不仅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各国大规模注资后,其金融机构虽然有了流动性,但如果居民对经济前景和收入预期不好,消费需求上不去,银行即使降低贷款利率并不想借贷,企业也不愿意贷款投资发展生产。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各跨国公司的投资计划比2007年更为谨慎,全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约为1.6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83亿美元减少10%以上,全球跨国并购和私募基金也明显收缩。内需外需不足带来全球贸易连年下降,据世贸组织统计,2006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为8%,2007年则仅增长5.5%,2008年又减少了一个百分点,降至4.5%以下,2009年世界贸易将进一步收缩。尤其以美国为出口目标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出口急剧减少,如日本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对美国出口连续12个月下滑,比一年前下降21.8%,其中8月份出现了极不寻常的贸易赤字,这是日本26年来的首次月度贸易赤字。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出口亦呈现大幅收缩状态。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出口和投资三大要素同步萎缩,已经抑制各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
  
  (三)向实体经济传导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其渗透的路径是次贷危机演变成信贷危机,企业正常资本流转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业绩下滑并诱发股市崩盘。据英国《经济学家》测算,2008年全球股市蒸发了3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的56%。信贷紧缩和楼市、股市下跌造成居民财富缩水,以及企业裁员等导致失业率上升,这些因素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消费缩减,最终反映在一些国家经济衰退和滞胀。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10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电视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信贷市场的波动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的单独的和联合的救市举措,能否解决上述难题,恐怕还需要相当的时日才能见分晓。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机构造成的直接损失已显现了65%,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只显现了20%,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则仅显现了10%。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冲击还没有成为"过去时",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尚未下滑到谷底。
  
  三、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世界经济继续减速并向谷底滑行是2008年和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本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受严峻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只有3.4%,同比下降约2个多百分点。由于震撼世界的利空消息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在2008年的增速难以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而2009年可能从减速滑向衰退的边缘。
  何谓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界定是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5%以下。三重危机很有可能把2008年推向21世纪首个10年全球经济发生的第二次衰退,其衰退程度远重于2001年。即便是各国推出的救援方案能够遏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和企业业绩恶化的动向短期内也难以得到缓解。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克鲁格曼指出即使是信贷市场被盘活,世界经济仍有可能走向深度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8年 11月初下调了它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原先的3%降至2.2%;欧盟委员会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幅为2.3%;世界银行则下调到0.9%。这三组预测数字均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更为严峻。
  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即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从减速步入衰退。
  2008年世界经济"地震"的震源是美国。2001年美国技术泡沫破灭后,美联储实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房地产泡沫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恶化使美国金融机构由流动性过剩突然陷入流动性不足,因而导致经济降温,并步步滑向衰退。判断美国经济是否衰退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从技术和经济层面看,经济衰退系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0.9%,第二季度主要得益于168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和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出口增加,增长率升至2.8%。以此为依据,2008年上半年,还不能说美国经济已衰退了。下半年减税作用消失了,失业率逐步上升到6%以上和房价下跌对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被用于预测3到6个月美国经济走势的先行经济指数7月份下降0.7%,预示着下半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走软。美国商务部2008年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由于个人消费开支下降3.1%,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下降了0.3%,11月25日美国商务部将此数据修正为-0.5%;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下降3.8%,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这表明美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起即已陷入衰退。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经济不是短期衰退,而是陷入类似日本的长期衰退,衰退周期可能长达10年。第二标准是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提出的四个指标,即以就业、收入、批发零售以及工业生产恶化程度作为判断衰退的尺度。该机构于12月1日宣布美国经济已在2007年12月起陷入衰退,这一结论意味着在布什任期的八年中,美国经历了两次衰退。不管以哪一种标准衡量,美国经济都已处于衰退的困境之中。美联储11月19日发布的预测报告认为,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0%-0.3%之间,2009年在-0.2%至-1.1%之间,远远低于2007年2.2%的增速。面对美国经济严重滑坡,美国政府自2008年初到2009年1月布什政府下台前夕,短短一年时间,承诺的救市总额已接近7万亿美元。新总统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敦促国会批准拨款8190亿美元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单项救市方案。奥新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投资和退税为美国创造300万至400万个就业机会,以重振美国经济。
  2008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还好于美国,但金融危机已将欧元区经济推向衰退。据2008年10月8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首次出现环比负增长,作为支撑经济增长三大支柱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全线下滑,工业生产活动持续降温,失业率从3月以后持续上升,而失业人口的增加又拖累了个人消费增长,通胀率处于3.6%的高点,超出欧洲央行维持物价稳定所设定的2%的警戒线。基于上述原因,11月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秋季预测报告指出,2008年欧盟27国和欧元区15国,第三和第四季度将分别出现0.1%的负增长,显示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均已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欧元区将出现0.5%的负增长。中东欧国家经济亦急剧"失速",与前几年的平均增速6%相比,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和3.5%。与美国相比,欧洲经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认为,欧洲经济眼下面临的已不只是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经济危机也正在一步步逼近。为了挽救经济颓势,欧盟频出救市重拳,出台了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金融救市计划。
  日本的经济问题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如财政赤字、养老金、汽油税、高龄老人新医疗制等等,又有新问题,亦即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降温、能源资源价格暴涨,通货膨胀加剧,出口收缩而内需弱化,使日本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迅速恶化。尤其是日本主要依靠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出口占日本实际GDP的60%以上。美国等经济体经济滑落,使其失去了增长动力。日本官方2008年11月17日公布的数据表明,日本第二和第三季度经济已分别收缩了0.9%和0.1%,业已陷入衰退。据2008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日本2008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1%。2009年日本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全年经济将出现约为1%的负增长。为应对经济危局,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2009年1月28日的施政演说中提出今后3年内增加 160万个就业岗位的经济刺激计划,以确保日本经济"在2011财政年前复苏。"
  鉴于上述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受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计为1%,远低于上年的2.6%,并预计2009年发达经济体可能出现2%的负增长。
  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加重,但景况好于发达经济体。
  在发达经济体同步经济下行时,世界经济越来越依靠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依靠于新兴经济体,主要原因是:发展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依然好于发达经济体;发展经济体的消费市场需求庞大;发展经济体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可能提供金融援助和购买美国国债。正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指出的,美国之所以到10月份还未陷入严重衰退,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仍保持增长,为美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然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流砥柱"的新兴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亦面临多重压力: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者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资金,从而引发本币贬值,陷入以外币结算的债务数量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尤其最贫穷国家更难以获得发展援助资金,众多发展中国家银行陷入困境,出现流动性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增加;二是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使发展中国家出口锐减;三是油价和粮价上涨在发展中国家引发了普遍的通货膨胀,各国央行纷纷加息,即使是在下半年减息成为各国货币政策主流时,一些通货膨胀处于两位数的国家,还在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四是股市和楼市低迷,两市的财富效应消失,加之企业亏损或倒闭,失业人口上升,难以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五是美元持续性贬值,使发展中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近期美元虽有所升值,但从中长期判断,美元仍将处于贬值态势。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病症在发展中国家都有了"临床表现",病症显得更为严重,众多国家由于物价上涨爆发了社会民众抗议甚至暴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的报告,2008年包括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为6.3%,低于上年的8%。被寄予希望的一些新兴大国也遇到经济麻烦,中国的经济增速从上年的13%降至2008年的9%,外需下降而内需又不足,股市严重下挫,房价跌势从南向北蔓延。印度在过去5年的年均经济增速为8.8%,其中2007- 2008财政年度为9%。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公布的《2008-2009财年经济展望报告》显示,由于食品、能源价格高企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后信贷市场紧缩,2008-2009财年,农业增长2%,低于上一财年的4.5%;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增长7.5%和9.6%,低于上一财年的8.5%和10.8%,经济增长率介于7%-7.5%的区间,远低于前两年的9.6%和9%。孟买恐怖惨案使旅游业蒙受损失,挫伤了投资者信心,使印度经济下行速度加快。俄罗斯受南奥塞梯战争、国际油价下跌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其外汇储备锐减,2008年前3个季度,资本净流出167亿美元,资本抽逃使金融业受到威胁,并引起股市下跌,民众到银行挤兑。因此,2008年10月,梅德韦杰夫宣布国家将向银行体系提供9500亿卢布的优惠贷款,期限不少于5年。在危机席卷金融市场的同时,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行业、房地产业、航空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受到波及,融资困难,有的宣布减产和停产,导致国家经济增速下滑。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与2009年俄罗斯经济增幅只有6%和3%。巴西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减缓,巴西2008年经济增长率约为5.5%左右,增幅在"金砖四国"中是最低的。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委员会10月12日发布的公告指出,如果信贷紧缩状况继续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那么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严峻后果"。2008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已将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6.4%降至4.5%,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则从2008年的6.3%降至2009年的3.3%。
  世界经济危机并未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继续上升,对世界经济贡献增强,在世界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大,南北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尤其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势头,其经济总量已超过了美国,对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中心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二是出现了对美国经济模式的挑战,美国继续作为经济领域"世界医生"的角色已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接受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管理模式。三是出现了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挑战。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改变美国独家支配世界金融体制的不正常局面,增加其他经济体在其中的作用和话语权,直到建立能真实反映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状况的世界金融新秩序。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指出:"不能再用20世纪的国际经济管理工具管理21世纪的经济,不能再用过去的观念考虑今天世界的问题"。在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将会继续发生新变化。
  世界经济领域的三重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但对世界经济走势不必过于悲观。这次危机尽管百年不遇,毕竟没有达到20世纪30年代那次大萧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为克服危机正在采取协调行动;各国在吸取教训的同时,投入空前多的救市资金,并持续不断地出台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以促使经济尽快恢复正常。由于全球性的反危机措施迅速有力,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渐缓解,并可望世界经济在2009年开始走出低谷,走向复苏。

作  者:谷源洋    
出  处:国际问题研究
单  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相关文章
 不要忽视经济盲点:市场的价格扭曲功能 (2009-06-05)
 次贷危机还将纵深发展,持续时间将长于预期--对次贷危机未来演化的判断和展望 (2009-06-04)
 从全球通胀到金融危机--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 (2009-06-03)
 2008年世界经济回顾与2009年展望 (2009-05-26)
 美国次贷风波中政策调控的效应评价 (2009-05-25)
 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积极变化初步显现 (2009-05-18)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