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
郭锦辉 2024-05-14 |
摘 要: |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与此同时,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动能不断增强。专家预计,随着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未来将延续向好势头。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之中,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外贸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蓝庆新认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提高贸易的成本,影响贸易的顺畅性。美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没有发生改变,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贸易仍呈现不稳定、不确定的特点。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替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环节;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搞“脱钩断链”等,可能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影响。 |
关键词: |
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
|
|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与此同时,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动能不断增强。专家预计,随着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未来将延续向好势头。
一、量增质升 外贸动能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8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由负转正;对东盟、美国、韩国进出口增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增长;铁矿砂、原油、煤和天然气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前4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看,我国外贸形势在向好回升。例如,2月、3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3.6%、-1.3%,均低于去年同期,但4月进出口同比增速为8%,高于去年同期。前4个月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也高于去年同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出新高。货物贸易进出口在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升级,这是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最大特点。例如,贸易结构体现出我国产业升级的趋势;贸易伙伴的地区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贸易方式呈现出结构升级的趋势等。
数据显示,4月单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64万亿元,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8%。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按美元计价,4月份我国货物贸易出口、进口同比反弹,均超预期。我国外贸出口保持韧性,进口需求稳步回升,外贸有望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中国外贸平稳扩张,反映出全球需求仍具有一定动能,这有助于增强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二、积极因素增多
外贸向好态势将延续
我国外贸的积极因素正不断增多。赵福军认为,我国外贸面临的有利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拉动前4个月进口增长6.8%,为外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我国正在打造形成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链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我国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助力出口,前4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9%。与此同时,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三是我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和稳外贸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不断提升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化水平,助力外贸发展。
蓝庆新认为,我国不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推动外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多样化程度高,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大规模、多层次需求。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带动大宗商品进口增长。同时,中国“买全球、卖全球”的态势日趋明显。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之中,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外贸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蓝庆新认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提高贸易的成本,影响贸易的顺畅性。美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没有发生改变,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贸易仍呈现不稳定、不确定的特点。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替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环节;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搞“脱钩断链”等,可能对我国外贸产生一定影响。
尽管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我国外贸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
蓝庆新说,我国具有市场优势、制度创新优势、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的优势,以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未来我国外贸会持续增长。
赵福军认为,综合前4个月我国外贸形势、企业订单情况和今年全球贸易形势来看,预计今年上半年外贸形势回升向好。
周茂华预计,未来几个月,我国外贸出口有望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温和扩张,我国外贸出口更加多元化,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及装备制造等产品海外需求旺盛等。我国外贸进口增速有望适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呈现稳步修复态势,消费和内需改善提振进口需求;工业制造业库存与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宏观政策支持;国内企业主动补库存动力有望增强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