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研究综述 |
蒋仁义 2006-11-29 |
摘 要: |
经济快速发达的今天,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大量 征用土地,而土地的大量征用,造成了一种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铁饭碗”,最基本的就业岗位,这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解决失地农民的有效措施。政府应从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在农村健全一系列保障体系,让农民自主。 |
关键词: |
经济建设,地征用,失地农民,土地管理 |
|
|
经济发展,也就是经济年年朝某个方向积极地发展。表现在:一,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从事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新修道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旧道路不断拓宽,加快经济发展。三,就业岗位增加,下岗人口减少,社会秩序稳定。本文将主要介绍其中的第二个。
一、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土地征用
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从1994年的19.51亿亩减到为2004年的18.37亿亩。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14亿亩。当然,在这几年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许多,但这些减少的土地是用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是用土地作为牺牲品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土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不久,就颁布了土地法,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让农民成为了土地的真正的主人。农民有了土地,他们就拥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有了自己的铁饭碗,农民有了土地,他们就能安下心来耕种,社会也得到了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民,土地就成了农民最宝贵的永久性财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修路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时间,我国的高速公路修建了不少,旧道路也拓宽了不少,给经济建设的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大量的农民却失去了土地。他们失去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去了自己的铁饭碗,更严重地说是农民失业了。
二、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
据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总数超过4000万人,并仍在以每年200多万人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我国是一个占世界1\5的人口大国,若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我国以后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土地,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土地的征用大都是用金钱的补偿方式来实现的,对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就业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却未充分考虑。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农民失地,严重地说是失业。
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是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铁饭碗,再加上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观念比较落后,他们又无一技之长,这样,失地农民再就业就会很困难。笔者在贵州省某村了解到:该村某村民在征地前共有1/6亩地,共有4口人,土地基本上能养活2口人,可征地后(土地全被征完)政府只按10000元/亩的价格来补偿(实际价格是30000元/亩),最后,该村民仅得到了约1666元的补偿费。由于他没有一技之长,两个女儿的年龄还小,他痛苦地说:“我们以后的生活真还没想过,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2、失地农民,一种新的弱势群体。
许多地方征用土地以后,政府的补偿费又不高,某些政府又不按土地征用的标准价格来补偿。所以农民所得到的补偿费十分有限。相反,失地农民的支出却大大增加。他们失去了土地,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居住房屋,他们又要为重新安置新房的费用所担心,他们有的有无新的生活观念,在短短的时间内,有的失地农民就把补贴费用全用光。同时,面对补偿费用的不合理,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又没有法律知识,他们也不知道用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土地,根本不清楚土地征用的用途是什么,也不敢向上级部门反映。某些政府借此机会滥征土地,使一些不该征用的土地被强制征给私人所有。笔者在黔北某村了解到:该村某村民认为政府的补偿费不合理,便找该县某报社反映,相反,该报却虚报了这种情况,结果,该村民的老母被活活气死。如果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恐怕他们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
3、失地农民,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征地的过程中,农民的牺牲是全方位的,是最大的。农民拥有一小块土地,这就套住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有活干,有饭吃,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保证了粮食的安全。滥征用土地,这就使农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大多数农民对此不满,很有可能上街游行,从而扰乱社会秩序,扰乱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大多数土地被征用,我国13亿人口以后吃饭的问题也很难解决,这对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动摇。
三、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措施。
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的措施,政府应从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在农村健全一系列的保障体系,让农民自主,防止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政府在农村应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
1、征地过程清晰化,补偿费用合理化。
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牺牲是最大的。为了让农民清楚地了解征地的用途,政府应在土地征用前给农民做思想准备,让他们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政府还应把土地征用的用途给农民公开,让农民知道自己的铁饭碗以后的用途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让失地农民有一点安慰感。在征地的过程中,政府应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农民的补偿费用应按国家的标准来发放,其实,有些农民视土地为骨肉,即使按国家的标准来补偿也是不够的,政府还应提高补偿水平,这不仅仅是从经济上,还应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补偿。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2、拓宽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给予失地农民就业援助。
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为唯一的生活方式就只有土地。当他们失去土地以后,就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政府征用土地后,对农民应该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给失地农民传授再就业的知识,从而改变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观念。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其实,失地农民在征地前的生活水平也不高,。他们只要能满足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就会满足。农民失地后,政府只要扶持他们的再就业培训,让他们的收入和失地前基本一致,他们就会满足。
3、健全法律法规,合理征用土地,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
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大都是初中文化,他们对法律知识知道的很少,有些甚至是不知道。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某些政府是滥征土地。由于农民没有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他们不反抗,也不敢反抗,他们认为当官的说了就算。这就致使许多农民的利用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此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合理征用土地。同时,政府应认真执行<<土地管理实施条例>>规则,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的全过程,充分保证他们的利益,把全部利益给农民,让农民有自主的权利。对滥征土地的部门,政府应坚决纠正,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4、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降低他们的再就业风险。从而稳定社会。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的农民会失去对以后生活的信心。因此,政府应完善好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从原来的生活方式向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打下基础,从而使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充满信心,从而稳定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