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宏观形势及政策建议 |
刘元春,阎衍,朱戎 2009-03-19 |
摘 要: |
2009年世界经济面临超预期的深度下滑,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联动性和刚性将使宏观经济下滑超过一般预期,名义消费增速和实际消费增速“双提升”局面消失,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将使投资规模出现超预期的下降。针对这种经济形势,本文提出在中期安排非投资性的政府支出计划、加大国债发行力度等9点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2009年,宏观形势,政策建议,经济下滑,非投资性支出 |
|
|
一、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2009年世界经济面临超预期的深度下滑
首先,世界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将发生逆转。与我国贸易直接相关的三大经济板块,会出现深度下滑。世界经济的产出缺口将由2008年的-0.7%扩大为-1.1%,而发达国家、欧元区的产出缺口则由2008年的0.005%和0.163%分别下滑为。2009年的-1.568%和-1.097%。
其次,全球性外需下降。美国2008年前两个季度出口增长直接推动美国GDP增长3%,而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日本全年出口对宏观经济的拉动将占GDP的1%,而其他需求部分为-0.2%。世界贸易将在2008年-2010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将直接冲击发达国家脆弱的增长基础。
第三,发达国家三大板块、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下滑将产生强烈的同步叠加效应。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将在2009年转为负增长,陷入经济萧条。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陷入衰退,全球衰退在各大经济板块共振中幅度将更为剧烈。
第四,全球银行流动性发生逆转,金融市场于2008年9月开始进入“资产杠杆下降→价格下跌→投资者赎回→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全球金融动荡在2008年9月开始加剧,形成了中心国家信贷紧缩、外围国家资本市场大幅度缩水的共振局面。
第五,实体经济下滑与金融紧缩同步出现的危机。2009年,实体经济下滑与金融大幅度紧缩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使实体经济下滑和金融下滑的深度超出一般预期水平。
第六,此轮周期调整以房地产调整周期与实体经济调整周期的重合为特点,将使实体经济的恢复更为漫长。同时,世界各国房地产都在2007年-2008年处于调整拐点,与实体经济同步下滑。
(二)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联动性和刚性将使宏观经济下滑超过一般预期
我国总需求存在两大联动机制:一是“出口-投资联动机制”,二是“出口-收入-消费联动机制”。在宏观经济作用机制中,并不是单纯的投资推动了出口,更不是产能过剩导致了出口被动的增加,而是出口增加导致出口收益增加,进而导致投资增加,而投资增长又在供给上给予出口支持。因此,出口与投资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2008年出口增长速度将下滑4.7个百分点,2009年预期下滑6.9个百分点,必定会透过“出口预期”和“滞后效应”对2009年投资带来冲击。“出口收入-消费联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的大幅度下滑将导致大量企业利润下滑,由于大量农民工在外向型部门就业,出口下滑对于该群体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出口下滑将带来消费的明显变化。
由于我国重工业中有大量资产专用性投资和较高的设备维持成本,这些行业并不能根据外需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因此,2009年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比以服务业驱动或轻工业驱动型经济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得多。
(三)名义消费增速和实际消费增速“双提升”局面消失
在收入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消费增速下降将成定局。两大消费支柱汽车和居住类消费有可能在2009年出现下滑。2008年1月以来,房地产开始调整,预计2009年居住类消费将呈现负增长现象。另外,家庭购买轿车的浪潮在本轮经济高涨的时期已经达到顶峰。在2005年-2008年期间,居民财富每减少10%,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2%。2008年,股票市场的缩水程度达到60%以上;房地产价值预计缩水15%左右,使居民总财富缩水在12%-18%区间。这意味着将由此减少2.4%-3.6%的消费支出。
(四)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将使投资规模出现超预期的下降
2008年初,传统的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出现逆转。2009年,房地产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加大。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规律来看,2009年将是价格调整和投资调整年。与房地产不景气局面相对应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制造业也将在2009年出现严重的下滑。
二、政策建议
第一,在落实国家4万亿元短期刺激方案的基础上,应当在中期安排非投资性的政府支出计划,以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出台未来5-10年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设计划。具体包括:提高财政支出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速;每年发行1500-2000亿元特别国债,加速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有步骤地提高城市养老金规模。
第二,加大国债发行力度,提出中期国债发行计划。在较长时间内,我国适宜的财政赤字空间为2.5%-3.83%。因此,可使我国国债每年平均发行规模保持在GDP总额的2.8%左右。
第三,审慎推出各种宏观税负减免政策,而应作出中期一揽子税费减免计划,在适度减缓企业压力的基础上,出台消费推动型减税政策。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宏观税负减免的受益主体是企业,而不像发达国家那样主要是居民。因此,宏观税负的减免,在本质上是供给刺激型政策,对于需求直接刺激效应较小。如果大规模出台减税计划,不能改善目前供求逆转的局面。
第四,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力度。国家财政增量的投入方向,必须强化就业导向和消费导向,而不是投资导向。可设想,如果每年投入200-400亿元进行大规模社会培训计划,进一步增加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化的投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第五,合理选择保障性住房投资的出台时机,细化保障性住房申请细则,防止保障性住房投资对中产阶级购房预期的冲击,避免出现对商品房投资产生过度的挤出效应。因此,不宜过早大规模、一次性地推出保障房的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的标准不能与商品房形成强烈的替代效应;为防止商品房市场产生崩溃式下滑,政府可以采取建立住房平准基金等措施,但必须同时出台合理的操作细则;协调地方拯救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行动,防止盲动给市场过度的信息,形成市场下滑的预期。
第六,在提高内需总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调整目标,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促进内需型结构调整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放松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行业准入管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第七,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09年,由于物价回落以及世界降息的影响,存款的降息空间应当在100-150个基点,贷款降息空间应当在150-200个基点,调整次数不宜太频繁;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根据银行流动性状况下调300-400个基点。同时,国际收支恶化、房地产贷款恶化,以及信贷需求萎缩带来的流动性逆转问题,应当成为央行关注的一个重点。
第八,在一些战略资源价格全面下滑时期,应强化资源的生产管理和战略储备管理,不能因为石油价格下滑、柴油生产过剩而大规模廉价出口。
第九,鉴于未来出口面临的冲击属于需求型冲击,谨慎出台成本缓和型政策,以避免为未来结构性调整带来过度的成本。因此,出口退税不宜大规模回调,人民币汇率也不宜进行反向调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