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制度分析 |
高彬彬,马燕 2007-12-12 |
摘 要: |
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农民财富生产力低是“三农”问题的症结和本质,并对其进行了制度分析,认为农民财富生产力的高低受农民人力资本和制度化环境的内外约束,最后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改善制度环境,最终提高农民的财富生产力。 |
关键词: |
“三农”问题,农民财富生产力,二元结构,制度环境,人力资本投资 |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农”问题开始凸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农”问题成为讨论研究的焦点。而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质的观点不一,陈锡文(2001)、许经勇(2003)、于建嵘(2005)和陈洪连(2005)等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出发,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权益的缺失和缺乏有效保护。林光彬(2002)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源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温铁军(2000)认为理解“三农”问题,不能脱离对这两个矛盾的认识。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张晓山、崔红志(2001)、陆学艺(2004)等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形成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三农”问题的本质。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农民财富生产力
笔者认为农民财富生产力不高,乃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民财富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既包含人的因素也包含制度的因素,即作为人力资本附着物的人和其所处生存发展环境的相互共同作用产生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农民财富生产力不同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依附于人身上的,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是由投资形成的。农民财富生产力的外延显然要宽,人力资本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构成农民财富生产力的内部约束,是制约这种能力大小的主观条件。而外部的生存发展环境的作用发挥有时独立,有时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间接影响农民的财富生产力,它构成农民财富生产力的外部约束,是制约这种能力大小的客观条件。
二、影响农民财富生产力的制度分析
制度内生于经济生产关系中,并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及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土地经营制度、社会管理制度这两种正式制度对农民财富生产力构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其衍生而来,并与之配套。
1、土地制度--产权残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以自主权,相应提高粮食价格,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十分棘手的劳动监督问题,农民为自己劳动,劳动积极性高昂。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有效地降低了监督成本,基本上消除了个体内部效益外部化,其缺陷表现为农民土地产权残缺。农户产权不完整,农民无法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无力抗拒,收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利益时常受损;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生俱来的小农经济特性制约了农民财富生产力的提高,阻滞了农村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2、社会管理体制--二元户籍制度及二元经济结构。制度选择受制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为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服务。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战略目标,而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中国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存在尖锐的矛盾,为了实现发展战略所定的目标,在当时的条件约束下,必须从农村汲取剩余,就需要有各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林毅夫,2001)。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一套二元管理体制,使中国社会事实上分裂成了工人和农民两种不同身份的阶层。在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都过度向城市、市民倾斜,而对农村、农民公共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对农民的实际利益则关注甚少。这就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一样的国民,两样的待遇“的不合理二元经济格局。农民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又面临外部约束的情况,财富生产力低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求解”三农“问题的路径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支持体制。”三农“问题是历史积淀与现实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发展战略和现行的政策取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从战略的角度做出相应制度安排与政策取向。
2、培植农民自主组织,增强农民保障自身权益和获取自身权益的能力。”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财富生产力问题,它外化为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的双重关系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的双重关系。
3、更正和转变旧有思想观念,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给予全新认识。农民是一种职业身份;农村与城市只是地理位置的不同;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是国之根本、重中之重。只有在思想观念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践之以行,才能在制度设计中不失均衡与公正,才能真正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1(2).
[2]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3]D·盖尔·约翰逊:经籍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4.
[4]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3).
|
|
|